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880|回复: 2

文化地标 | 佘太文化从远古走来 带着时代的跫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 11: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佘太文化
从远古走来 带着时代的跫音

放眼乌拉特前旗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之中
细无声地滋润人的心田
涤荡人的灵魂
其中佘太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如静水流深
凝聚起前旗人最美的乡愁——

今日的大佘太城  
640.jpeg

佘太地名的传说

佘太的名称由来已久,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有很多,其中之一便与北宋的抗辽女将领佘太君有关。

北宋年间,辽国进犯,边关告急。此时,一门忠烈的杨家将男儿全已为国捐躯。朝延一时无良将可派。佘太君求得皇上恩准,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女将直奔边关。队伍到达阴山山脉的一座山口,遥望辽国兵营,佘太君下令就此安营扎寨,筑土为城。杨家军安营扎寨完毕,佘太君率领杨排风等观察了敌人的营寨,发现敌营东西两侧有两条山沟可以伏兵。第二天,佘太君令杨排风率五千兵马埋伏在右侧山沟,杨八妹九妹率五千兵马埋伏在左侧山沟,自己则带领儿媳及中军前去诱敌。此役,杨家女将大获全胜。
佘太城古战场所在地

640.jpeg

后人为了纪念佘太君的丰功伟绩,将其所筑兵营称为佘太城。佘太大捷后,为了肃清佘太城以东的残敌,佘太君又率部在佘太以东约九十公里的地方又筑了一座军营,并将残敌全部驱逐出境。为与佘太城区分,这座兵营被称为小佘太,原佘太城被称为大佘太。

大佘太岩画

阴山岩画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大佘太岩画是阴山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生活于此的北方民族用原始的石器或金属工具作于岩壁之上。

大佘太岩画

640.jpeg

以人像、动物、狩猎、符号等为题材的大佘太岩画,用图解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青铜器时代的人们在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游牧文明。

佘太翠的由来

说起佘太翠,就不禁联想到佘太君。佘太君,名赛花,封号太君。历史上确有其人。佘太君,原不姓“佘”而姓“折”。杨家将门英烈佘太君的丈夫杨业、几个儿子、女儿杨八姐都战死沙场。她为了儿孙们不再出征早亡,将自己认为不吉利的“折”姓毅然改为“佘”,意在子孙福禄有余。

一年秋天,契丹派兵5万侵犯府州。佘太君向卧病在床的父亲请战后,一方面借辽军使者下战书相威胁之际,将计就计,拖延交战时间;一方面急派人前往火山王杨信那里求援。之后,辽军在佘杨两支抗辽雄军的夹攻下大败。战毕,杨业与佘太君以武相会,跨双骑,在府州城南的野外,枪来刀去,都想胜对方,但又怕伤了对方。战了无数个回合后,杨业卖个破绽,佯装败逃,佘太君紧追不舍。追至七星庙前,杨业瞅准时机,使出回马枪,一枪将佘太君挑下马背。佘太君落马也不示弱,抛出走线铜锤,将杨业拉下马。杨业在察看佘太君是否受伤时,见其腰间有一块碧绿的玉佩。佘太君说那是关外玉山所得,工匠费时多日雕琢而成,不知其名。为讨佘太君高兴,杨业随口说就叫“佘太翠”吧。后来成亲时,佘太君将佩戴多年的“佘太翠”赠与杨业,期望护佑夫君征战吉祥。

佘太翠
640.jpeg


后人在其激战地点发现玉矿,为了纪念佘太君,遂为此地出土的玉定名为“佘太翠”。如今,佘太翠玉在内蒙古乃至全国有了较高知名度。今年10月,佘太翠玉产品标准发布实施。

佘太翠切割
秦长城

秦长城有一段据阴山而建,其位于乌拉特前旗北阴山深处,东与包头固阳长城相接,过大佘太镇,西至狼山口,随山势起伏绵延不绝,东西相望不见首尾,气势磅礴。北魏时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阴山考察过秦汉长城。他在《水经注》一书中描写阴山的长城是:“沿溪恒岭、东西无极。”今以此语形容小佘太秦长城,实为贴切。

夕阳下的小佘太秦长城

640.jpeg

秦长城全部用石块筑成,高5~6米,底宽4~5米,顶宽2.5~3米,长城附近每隔0.5~1.5公里,筑有烽火台及小城障,以屯戍卒。这段长城一直沿用到西汉。汉武帝曾经派人对长城进行加固维护。自武帝后半个多世纪,这里的长城一直为汉朝军队驻守。匈奴单于呼韩邪与王昭君和亲后,边庭烽火平息,汉朝军队从这里撤走,此后便未使用。由于这里人烟稀少,加之修筑得很坚固,所以,这段秦长城才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保存至今,是我国秦代长城遗迹中保存最好的一段,成为专家学者考察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大佘太酿酒历史

从分布在大佘太的各个历史遗迹来看,大佘太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大佘太北的阴山山脉台地之上就发现了石磨棒、石磨盘、细石器、夹砂陶片等。此外,阴山岩画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酿酒必备的农业和制陶业这两个先决条件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完全具备。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北首岭、李家村等早期文化已明显出现比较发达的农业和制陶业,所以中国酿酒的习俗可能在此时便已发生。磁山、裴李岗时期的诸文化遗址普遍发现的深腹罐、深腹三足器等陶容器,器体很大,显然是用于盛贮粮食的。而陶壶、带流的三足壶、圈足钵等,则是盛、饮水之器。这些盛贮粮食及盛饮水器,事实上也可能是原始酿酒的发生器和饮用器。新石器时代中期如仰韵文化大型陶瓮、缸、罐、鼎和壶、碗、盅,大溪文化的罐、缸、瓶、杯、壶、碗、鼎等,都应是酒的发生器和饮用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陶和与夏商时期类似的专用酒器,则表明此时的酿酒习俗相当盛行,酿酒逐渐迈进专业化阶段,酿酒技术也获得空前的发展。

元代孔雀绿酒具
640.png

发现于大佘太新村附近的汉代墓葬,所出土文物以陶楼、陶仓、陶灶、陶壶、陶罐、陶钫、陶瓶、陶碗、陶鼎、陶耳杯等为多。这说明早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佘太酒储藏

640.jpeg


陶楼、陶仓说明大佘太不仅是现在的产粮大区,早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因为粮食的丰产,当时的居民生活富足。有了充足且富余的粮食,这里的居民随之有了酿酒、饮酒的习惯。墓葬中出土的陶钫、陶耳杯均为当时的酒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发表于 2019-12-2 09:45:13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路过多次则没转过一一可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5-8 19:11 , Processed in 0.0405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