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59|回复: 2

《元宵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9 11:47:40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元宵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正月为元,夜为宵,故称“元宵”,古也称“上元节”。回溯历史,元宵节的“来历”与“身世”还真要刮目相观,不论其久远的起源,还是对于民间的影响,竟几乎可与“春节”相媲美,可见其民间基础之深厚,庆贺期间的隆重形式也比春节不曾有多少逊色,有的举办灯展、踩高跷、有的举办舞狮、划旱船,近代还有燃放烟火等活动,比春节更活跃,更多了文化气息,而只是缺少了对于节日意义的庄严。

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大家都忙于传统民俗的完成和民间情礼往来的应酬,一些进步文化的出现让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激情,而一些糟粕习俗则是一番精神折磨和摧残,让人哭笑不得,但无论怎样,在这个安静的村庄内,掀起再大的波澜,时间还是要将大家推向来年,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大家又转身进了“元宵节”。

“闹元宵”大家并不陌生,因为经常会听到一些相关的传说,老人们也在说书时有过描述,也有的称作“闹花灯”,是要编撰出来几宗寻花问柳、儿女情长之事,让这节日更繁华,很多奸佞之人便是借“闹元宵”之便为非作歹、猎艳夺色,甚至引发颠覆江山的大事,还有一些“群英闹花灯”的英雄人物故事,一样脍炙人口,各种传说发生在这时,使这个节日充满传奇色彩和诱惑力。仔细想想,这些本该欢欣鼓舞、开心的节日总是暗波涌动,总是要旁逸斜出生一些事端,让人们传诵、谈论、记住。

的确,元宵节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浪漫的节日,甚至是农村的“七夕”或“情人节”,大家尽可以敞开心扉,青年男女们借这个机会互相沟通、表达,不是有古时候就留下的元宵情缘么,今天就不需要遮掩,尽管去过。

农村里的元宵节是参照了春节的过法,一样隆重、盛大,垒旺火、挂灯笼、响炮、吃饺子,还要扭秧歌踩高跷,我们这样偏僻的农村不谈元宵,只过“正月十五”,就是传说的“混十五”。

从正月初八、九便开始筹备,参加混十五的演员都要提前排练,由秧歌队队长统一指挥、策划、安排,召集队员,搬出各种乐器:鼓、镲、锣;还有各种演出服:红的、绿的、男的、女的都有,全都是古装;安排各种人物角色:拉花、踢股子、跑旱船、落(lao四声)毛、算命先生……还有其他工作人员:打鼓、搬东西、记账、提灯笼……分工合作、各负其责。

当年表演团队设备的简陋是我们无法用现代的思维去想象的,没有舞台、没有排练室、没有专业演员、更没有剧本,也无法确定剧种,这样一个文艺团队却要担负起一次重要的民俗活动,应该说是一场集体的精神奉献,也不知道是不是准确,但大家却是要认真的来做。

先要排练,找一个阳光充足、风小暖和、宽敞的地方,换好服装衣帽、调好乐器音调,舒一舒月数未展的筋骨、调一调僵硬已久的表情、搓一搓冰冷的双手,抖一抖双肩,清一清喉咙,再回忆一下往年曾经的表演动作,将一个一个动作串成整场,各展神通,也有忘记套路的,经队长提示、纠正立即更正马上继续。这样排练三四天之后,基本熟悉。

到了正月十三晚上就开始挨家挨户“扭秧歌”,便是“混十五”,每家点起灯笼、隆好旺火、扫净院落,等秧歌队来扭,六、七点钟,刚刚吃过饭,只听得村里一阵锣鼓声响,秧歌队便在鼓乐声中浩浩荡荡的出发了,由于是第一天,非常新鲜,秧歌队的后面跟着长长的观众队伍,声势浩大,要从东头或西头最边上的人家开始,主家闻声赶紧迎出来,点燃旺火,将院子照的通亮,随着激烈的鼓点,秧歌队在院子中间开始表演,两个踢股子的演员从距离旺火的最远处,展开架势,犹如猛虎下山、又似蛟龙出海,身形矫健,挥拳踢腿,一路前来,后面两个拉花的配合紧密相随而进、最后面还有二个带股子,再跟两个角色,然后,闪出一个落(lào )毛小丑,拿着鸡翎掸子蹦蹦跳跳的跑上来,极其滑稽,算命先生一身古装,一脸庄严、表情木然,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样,只是急于走套路,没有时间停下“算命”,还有一个如“鹤立鸡群”的高跷演员,摇摇晃晃的在众多角色中穿梭,大家很担心他会不慎摔倒,但他却步履灵活稳健,不曾出过差错。跑旱船的节目是要放在最后的,即将结束,两只旱船依照提前排练好的走法路线运行,通常是要将划船的“船工”化妆成漂亮女子,一身古装,“坐”在船中,其实是站着,“旱船”的两边有两条绳子,挎在演员的双肩上,从衣服里穿过将船撑起来,当旱船运行之后演员需要使用脚下的功夫,小步疾行,船上稳如泰山,船下却“龙腾鱼跃”、“翻江搅海”,看客全然不觉船只是在陆地行走,只感觉岸走船移、妙曼起伏,如茫茫大海中双帆争魁,不胜壮观。有时候也会因场地限制或忘记了原来的路数,走错了,两只船互相轻轻碰触一下,随即扭正,船中两个人相视一笑,又继续前进。

表演中耍丑和拉花的两个角色最灵活,最滑稽、最“无章无法”,每一次都要出尽风头,耍丑的穿一身五颜六色的古怪衣服,手里拿一个鸡翎掸子,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来回穿梭挑逗,偶尔用鸡毛掸子在周围观众的脸上快速扫一下,马上拿开,逗的大家哈哈大笑,而他已顽皮的一躲,找不见身影,拉花的演员是“五员舅”,他的动作幅度大、有力度,给人以“斗士”之感,像一个功夫高深的武生,每次看他表演的传神时,不由得自己也摩拳擦掌暗暗运气,想动一动筋骨。一次完整的表演约有十几个节目,“文人雅士”、“武生丑角”,雅俗共赏,耳目一新,既正式又颇具戏剧性。

看秧歌的人很多,围的水泄不通,远村近舍的都要来看,年轻人出门前都要打扮一番,唯恐自己不好看,或不被人看好,男的有的穿着黄大衣、戴着黄军帽,也有戴狗皮帽、狐帽的,很时尚,操着双手,有的还戴一副棉手套,中间一根长长的带子系住两只,不戴时背在背后,也很潇洒。女的有的围着白围脖戴着白线手套,有的穿着红色大衣将双手插在衣兜里,高挑身材……千娇百媚、风情万种,偶尔,抛一个眉眼,艳惊四座,只是不化妆,(那时候还没有化妆品),所有的面部风采全部要靠表情来调整。有的从外村赶来,三五成群,推着自行车,站在人群外面向里瞭望,双手搭在车把上,不时的直一直腰背、舒一舒眉宇,转一转眼睛,将周围的男男女女打量一番,别开生面……形形色色的人们被五颜六色的旺火照一照,立即姿色大增,脸色红润了,表情丰富了,含羞带涩、眉目传情,再被激情的鼓点振奋一下,整个人浑身朝气、激情澎湃,魅力陡增,变得很光彩,但是,那时依然封建,青年男女之间即使有情有义也只能眉目相传,不敢跨越雷池,而那种天寒地冻中的眼神交织,也已是浪漫与幸福了,不敢奢望拉拉手说说话,直到了后来,思想解放才敢悄悄约定,找个地方谈谈,于是,还真的成就了桩桩婚姻。

那个时候北方的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大家依旧热情不减,扭秧歌的人因为自己的爱好心里发热,看秧歌的人,因为自己心里向往也不觉得冷,所以,直到后半夜一、两点钟才逐渐散去。

秧歌队每到一家主家还要有奖赏,通常要给一些烟酒、现金,由记账人在前一家秧歌表演未结束之前提前到另一家里联络,登记一下东家要奖赏的礼品数量,最后这些奖赏都分给了秧歌队的人。三四天后走完了所有的村子里的人家,于是,大家分了奖赏,存了乐器和服装等来年再“混十五”。

“混十五”充满了情趣,月光下流淌着美丽的爱情故事,生活突然变得瑰丽、活跃了,整个人生也振奋起来,其实,农村的情人节应该是这一天。当年,没有“元宵”可吃,也没有“闹元宵”这个名词,大家将正月十五的过法与过程称为:混十五。不言而喻,似在玩笑,没有理会传统的庄严,而是充满了对这个节日的戏虐。

秧歌队的表演究竟是什么意思、各种角色代表何种人物,谁也不太清楚,只记得有传说:当年村里牲畜总是夭折,六畜不旺,难以繁衍成群,于是,有人建议举办这样的活动祭天、祭神,来祈求平安和保佑,据说,后来就真的“大羊双双下、小羊对对成”了。一个愿望也就变成了美丽的民俗。

年年如此。

元宵节作为衬托、点缀春节的收官之作将民间的文化、民俗还有大家的热情再次颠簸、抖动了一下,让大家从酒醉、沉迷中醒来,回一回神,准备来年再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6-17 22:14 , Processed in 0.0348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