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455|回复: 2

张伟:家乡的疤瘌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8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家乡的疤瘌柳

                                张 伟
       在我青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自然生长的柳树。树干是弯曲的,有的几乎要趴在地上,走进树林,就是来到了驼背国。一丛丛,一片片,似乎比着赛地看谁长的更砢碜。虽然屈膝哈腰,却有一股倔犟的力量,蕴蓄于虬曲的枝干里,对抗着贫瘠的沙地,逼视着吝啬雨滴的高天,似乎在静默中齐声发出怒吼:活着,就是一切!

       羊肠小道旁,有个矮小的土坟,一棵老柳横斜着伸展过来,罩在坟头上,距离地面大约一人高。夏天里,枝条垂下,绿莹莹的,随着微风拂动,仿佛护佑着逝者,装点着他或她冥界的庭院。我每次从那里走过,都会想,这情境,该是一幅多么好的摄影作品啊,名字脱口而出,就叫《草木亦有情》。

       柳树命性贱,难成材,也就没人拿它当回事儿。不像笔挺的白杨,招徕仰视的目光;不像压枝的鲜果,得到精心的莳弄。攒树的时候,人们没有耐心贴着枝条的根部下刀,而是胡乱地割去,茬口留得高,浑身毛毛躁躁地满是棘刺,这样便长成了疤瘌柳,像刺猬似的。上树爬墙的顽童们,纵然淘气、泼皮,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尖利的树茬,一疏忽就会扎破皮流出血来。一年又一年,儿童蜕变为少年,转眼又茁然为壮汉,柳树却不见出挑。它们压根儿就没年轻过,青春还没焕发出来,就一副衰老的体态了。老了,也不显得更老,年轮停滞在了那里。

u=254005750,699086201&fm=27&gp=0.jpg


       小时候,东北的严冬天寒地冻,柳树以它的病弱之躯,迎击着凛冽的西北风。别看挺不直腰身,却偃蹇着,纹丝不动,野兽一样狂躁、肆虐的风,毫无章法地弹奏着枝条的琴弦,发出惨厉的啸叫声。成年以后,我读到大量古代文人悲秋的诗文,却怎么也对不上号,共不了鸣。对我来说,秋天瓜果蔬菜最丰盛,可以大饱口福,悲从何来?何悲之有?秋是餍足而喜悦的,冬才难熬、可恨、生悲。

       家乡的春天是漫长的。一个冬天捱过去了,盼着小草发芽,柳绽新枝。可是,心急不得,春迈着小脚老太太的金莲步,扭捏而迟缓。你越是想见它,它越是躲躲闪闪不肯露面,存心吊胃口,捉弄人,直到你绝望得不再去想的时候,它才袅袅婷婷地来到你身边。开春时,柳树依旧木着、瓷着,任你小孩子怎样的雀跃,它都无动于衷,皴裂的树皮像冬眠的蛇,乌涂着,没有一点活气和亮色。渐渐地,皮色变深了,黑黢黢的,也显得精神了些,睡醒了的样子。从前僵硬的柳枝,像是被冻得麻木了,动弹不得了,这时也活泛起来,柔软了,喜色了,鹅黄淡绿,似有若无。不知从哪一天起,怀春少女一般,芽苞害羞地从枝条上凸起,春风戏耍着,太阳哄逗着,叶片展开了,娇娇嫩嫩的,惹人怜爱。眼瞅着见长,柳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覆盖着,耷济着,婆娑成一片绿荫,迎接着夏日,为人们撑起纳凉之地。

       伐木,在我的家乡叫放树,把站立的树放倒,很形象的说法。方言之于普通话的优越处,即在于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更富表现力。抽象度低,对理论文章来说是局限性,对文学作品而言则是长项。放树,两个人拉大锯,当快要锯倒的时候,得有人朝空地用力推一下,以免砸到人身上。柳木质暄,不宜打家具,太弯曲的也不能做檩材,锯倒后无处可用,就长期在地上躺卧着。没根了,没命了,凋谢了寒碜而悲怆的一生。不!你看吧,年年春来,那横卧的柳木都要抽出枝条,用翠绿的色彩,书写它强烈的求生的欲望,以冲天的蛮劲,证明它顽强的生命力。没有土壤,没有水分,没有吮吸营养的根须,照样活着,不屈地活着!

       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讲到《病梅馆记》,龚自珍以梅之欹、梅之曲为病,深感痛惜。北方孩子哪里见过梅树呀,我从生活经验里提取的,还是那不择地而生的疤瘌柳,但却感觉不到病梅之“病”,而是由柳的艰窘联想到家乡的贫穷,以及在沙土地上苦苦挣扎的乡亲们。

       有一次,一位老领导问我老家在哪里,当我回答“敖汉”时,他有些激动地说,啊,敖汉,我去过,你们那里的柳树有意思,跟盆景似的。这是一个不相干的外人眼里的疤瘌柳,他可以当作盆景去赏玩,不痛不痒,而我,每忆及、提及,都唤起一种疼痛的滋味,温煦的情愫。

       在北方大地上,柳是最普通的一种树,它绝然不会跻身于贵族的行列,却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张伟,包头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阴山学刊》主编,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包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作有《艺文论衡》、《阐释与诘问》、《口语表达心理研究》、《编馀思与写》、《含咀集》、《插柳集》等。主编教材、著作三部,并主编10卷本《许淇文集》。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写作》、《演讲与口才》等50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300多篇。曾获得内蒙古文学创作政府奖索龙嘎奖、内蒙古社科成果奖、内蒙古文艺评论奖、包头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包头市五个一工程奖、包头市社科成果奖、包头市文艺振兴奖、北方十五省文艺图书奖等多项,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工作者,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全国优秀社科科普专家。

发表于 2022-5-12 16:00:34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5-4 11:03 , Processed in 0.0395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