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61|回复: 4

往事 ‖ 剃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6 17: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640.jpeg
  前言
  儿时,经常能见到走村串巷的剃头师傅。标准的剃头挑子,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上面一个是放钱的,下面两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的工具;挑子的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置小煤炉,上面放一个大沿儿的黄铜盆,这样可保持水的热度。“剃头挑子一头热”即以此得名。
  剃头师傅最典型的特征是,手持形似大镊子的铁制“钲子”(属古军乐器),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拨,便发出“日嗯——日嗯——”宏亮悦耳的响声。老远,听声音就知道是他们来了。
0.jpeg
—1—
  那时,街头也有剃头铺,剃头铺的陈设也很简单。洗脸的毛巾是千人共用的,还有脸盆、脸盆架、荡刀布、剃刀、推子。用剃头铺的毛巾擦脸,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就像家里陈年搌布的味道。
  为了省钱,男孩子多的人家大多买推子自己剃。邻居王叔叔手艺不错,一到休息日,他就搬个凳子放在院子里,拿王婶做饭的围裙给儿子围上剃头。王叔叔的“剃头摊”一摆, 邻居家的大妈们就会大着嗓门喊自己的孩子过来,让王叔叔捎带给剃剃头。王叔叔手艺好,往往按住脑袋,三下五除二就解决问题。赶上推子不快,夹头发的事时有发生,一旦薅住头发,头皮生疼。因此让男孩剃头与吃药一样,必须连威胁带利诱。
  依稀记得在得胜堡,大人、小孩剃头都不花钱。在家里就地解决,一律都是光头。一次,舅舅给我剃头,拿件烂衣裳在脖子上一围,弄点温水用碱面洗了头,就用剃刀在头上刮。剃刀老旧,又不锋利,刮的时候象拔毛一样,痛得我嗷嗷直叫。我那时就怕剃头,听见剃头就往屋外跑。被捉回来强迫剃,嚎叫的声音象杀猪一样。剃到完、哭到完。
640.jpeg
—2—

  在农村,新生儿都要剃满月头,可谓人生之第一剃;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也要剃头,可算是人生最后一剃。
  剃满月头时,要把剃头匠请到家里来,待若上宾。所请之人,必定是技术上乘、德艺俱佳者。剃头匠请到家里,除烧水沏茶、上烟之外,晌午还要弄点菜,喝口烧酒。人生的最后一剃,一般是不讲价的,剃头匠说多少是多少,比平日要贵得多。
  听舅舅说,得胜堡有家人,穷得买不起剃刀,就用镰刀给孩子们剃头,情急生智,竟然练就了一手绝活儿。
  呼市从五十年代起,理发店基本上都是国营的了,有多少家没有统计。去国营理发店剃头,算是相当奢侈了,父亲有一次去那里开洋荤花了四角多,回来叫母亲数落了半天。二食堂楼上理发店的玻璃门是半透明的,里面很宽敞。排着一溜磨盘椅,磨盘椅还可以放倒,为的是给客人刮胡子。椅子正对面的墙上是长方形的大镜子,镜子下面是一溜又窄又长的桌子,摆放着推子、剃刀等理发工具。剃头的师傅是几位大嫂,还有几个姐姐,她们都穿着白大褂,毛巾和披布也是白色的。
  至今仍能想起在那里剃头时的情景:轮到我时,师傅立即取下搭在肩膀上的毛巾,利索地抽打椅子上残存的发屑,然后招呼我坐下。坐定,她习惯性地甩动披布,清脆的抖布声、是开工的序曲。然后不紧不慢地给我围上披布,拿出推子点几滴润滑油,在耳边试听一下,随之节奏明快的推剪声便在耳边响起。头发被拦腰截断,飘飘洒洒地落地。围头推剪一圈儿,剃头就算完工。
  那时可没啥发型,把头发剪短,剪齐就行了。男孩子后脑勺上的头发基本上都快推到顶了,是典型的锅盖头;也有爱美的小伙子,要剃分头,三七分的,将两边的头发都往后面斜斜地飞翘着;至于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十有八九剃光头,无挂无碍,非常方便。
  我长着两个招风耳,不适合理锅盖头,下面的头发剪短后,两只耳朵就显得更大。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课桌前正好是讲台。到了下午的时候,太阳从西边照到我头上,头的影子正好映在讲台墙上。中间一个大头,旁边两只耳朵,就好象动画片里的米老鼠一样。后面的女生老笑话我,不过,我倒是挺喜欢她的。
0.jpeg
—3—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剃头行头,要数剃刀和荡刀布了。那种造型别致、寒光慑人的剃刀,我家也有一把。但大人是不让玩的,就是摸摸也不行,那理由不必言说;荡刀布,因剃头师傅长年累月地荡磨剃刀,油腻发亮,竟成了龌龊孩子衣裳的代名词。
  及至成年,我也开始刮脸。刮脸前,师傅将毛巾用热水浸透,热气腾腾地敷在我的脸上。须臾揭开毛巾,再用蘸了肥皂沫的胡刷,在脸上除眼睛、鼻子和嘴唇的部位细细地涂抹一遍。然后从上衣口袋取出牛角柄的剃刀,老道地在那条油光的荡刀布上,唰唰地打磨,待剃刀锋刃可鉴时才停手。我半躺在磨盘椅上,微闭双目,锋利的刀刃在我的面部缓缓地运行——利而不灼、行而不滞。最后,师傅递给我一面小圆镜子,让我看看是否满意,我只有连连道谢。
  时代变了,现在的理发店和过去的剃头铺不可同日而语。虽然门口还是标志性的三色旋转灯,但内容不同了。不用排队,走到门口就有热情的小姑娘开门招呼。挑着黄发的小师傅很少穿工作服,而偏爱黑毛衣、牛仔裤,不知道头发渣子掉到上面咋洗。推子早淘汰了,洗发都是小姑娘,店名也都改成了“美发中心”“造型机构”“染烫中心”。前几年人人开公司,有个老太太把自己的剃头铺改名为“环球开发公司”,笑倒一片人。
  现在的美发厅,早已没了国营理发店的那份祥和、安静。老式的理发椅子旁边没有荡刀布了,美容美发店里也再也见不到满脸白色泡沫的刮胡子老人了。
  不知何故,我却经常隐隐地怀念那些剃头匠们。他们曾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想起他们来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内容略有删节)
来源:包头文化在线
发表于 2019-10-1 12:52:46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
享受不到了!   
发表于 2022-5-18 13:29:56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小时候的情景,浮在眼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5-18 18:36 , Processed in 0.0405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