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035|回复: 2

老包头最大的村庄——沙尔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8 1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
沙尔沁村位于包头老城东20公里,大青山脚下,在110国道北侧。东河区沙尔沁镇得名即源于包头地区这个人口最多、村庄最大的沙尔沁村。

该村西北台地山脚下,有一道当地群众称为“土垅”的边墙,残高1米,底宽8米,约长3公里,夯层比较清晰,北走大青山南麓的沙尔沁召西边,匍匐而行,西南直抵黄河北岸。

据专家考证,它是金代长城。据当地老百姓世代流传讲述,很久以前,这一带水草丰美,牛羊较多,蒙古族群众在此游牧生活,称之为“沙尔沁”,蒙古语意为“挤奶的地方”。

2
0.jpeg
公元1717年,即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为保证军队供应,设置驿站共计35台。其中,第5台沙尔沁兵站就在今天的沙尔沁村。

1748年,即乾隆十三年,清政府实行放垦,山西省忻洲人走西口远道而来,看准这里山清水秀,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便来此居住。又从蒙古族牧民手中租地垦荒,逐渐定居,光景好了,忻洲人来得多了,形成村庄,走西口群众习惯称呼此地为“忻洲圪旦”。

清咸丰年间,蒙古族塔其布的父亲,参加僧格林沁的蒙古军西征。在平息马化龙的战斗中,荣立战功,清政府论功行赏,赐给四品官职,被册封为世袭章盖;赐该族以“巴”字为姓;拔款在该村南街西端建筑府衙,当地人称为“章盖衙门”(至今府第院落仍在)。专门办理蒙古人事务,管辖蒙古族户口地。

那时,当村贯通东西的大街上逐渐出现饭馆、驿站、店铺、商号等,逐步成为远近驰名的大集镇。正因如此,蒙古族名称“沙尔沁”影响较大,广泛流传下来,汉族名称“忻洲圪旦”渐渐地被人淡忘。

3
1926年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吉雅泰、奎壁、李森、刘仁等同志经常来此驻脚,组织地下活动。

1945年11月12日,第一次绥包战役打响,贺龙同志的攻城总指挥部就设在沙尔沁召的经堂内,至今,村民们还在传诵当年贺龙指挥八路军攻打包头的传奇故事。

沙尔沁村是整个包头地区、大青山脚下的最大村庄。改革开放以前,全村分为3个大队、20个小队。旧社会隶属于萨拉齐县鄂尔格逊乡。解放后,改隶为萨拉齐县二区。

1958年4月2日,萨拉齐县二区整体划归包头郊区,改名为东园人民公社。2006年春天,隶属于合乡并镇后的沙尔沁镇。2008年7月1日,沙尔沁镇从九原区划归东河区管辖。

4
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村北,青峰嵯峨,山势险峻,层峦叠翠,林木满山。既有大自然原始景观,亦有内蒙古西部地区著名的喇嘛教沙尔沁新旧召,虽然召庙在文革期间被毁于一旦,但是遗址仍在。

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互为点缀,如诗似画,意境神美,极具旅游观赏价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以后,此处辟为包头市“大青山旅游区”。

每年端午节,风和日暖,各地游客慕名纷纷云集于此,或去登山观光,或看“章盖衙门”府第院落,或在沙尔沁西门普化寺、南门观音庵赶庙会,看戏。届时,山上山下,村里村外,人山人海,门庭若市。

村南,紧邻交通大动脉110国道635公里路碑,交通十分方便。慕名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各地游客,异口同声称赞:沙尔沁是个好地方,果然名不虚传。


文章登于2008.12.30  《东河报》
发表于 2017-12-1 18: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很美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5-19 14:07 , Processed in 0.0381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