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233|回复: 30

历史留痕!走过老包头:转龙藏与龙泉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6 08: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老包头,商业是繁华的,市面是热闹的,街景却是单调的。

整个城内,树木不到百棵,即使在盛夏时节,也难得见到葱郁的绿色。

大街与小巷,都没有铺石或漫砖,赤裸着黄蒙蒙的土地本色。路旁的房子,简陋些的,是黄泥麦秸涂抹的土坯屋,讲究些的,是青砖灰瓦盖成的四合院。

土黄与砖灰,是这座老城的基调,即使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也还是让人感觉几分郁悒。只有劲风吹过,街边的许多店招随着舞动起来,红黄蓝绿,上下翻飞,才算有了一些生机。

既然城里如此沉闷,那么就到城外散散心、放放眼吧。老包头的城外,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20世纪30年代,纪蔼士先生在《旅程素描》里曾经这样描述:

出包头西门后,你开始看到广大无边的原野,除北面大青山外,只有阳光和土的气息了,黄鼠狼、野山羊有时在田间无忌惮地出没着,没有人家,没有行人,除了偶尔一群响着铃铎的骆驼或是一辆渺小的响着破旧马达的长途汽车。"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也许歌咏的就是这一带地方罢!

西门之外,竟是如此的苍凉。那些寻觅佳景的旅人们,失望得摇头叹息,慢慢地踱回城里。

幸好,出了包头东门,景象为之一变,眼里顿时映入活泼泼的青翠。

民国三年(1914年),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先生游历老包头,曾写下这段文字:

下午往东门外观转龙藏,其地以清泉著称,泉出山坡龙王庙中,前为方池,以潴之,池侧穿孔,下流如注,居民皆汲饮焉。池之四周,丛柳含青,翠黛如画,东南有小山,名玉皇顶,登高而望,南控黄河,东北则峰峦突兀,高矗云天,皆阴山之脉也。

转龙藏,读作"zhuǎn lóng zàng",一个奇特而拗口的地名。

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转龙藏碑记》,道出了这个地名的来由:包镇之有转龙藏,水泉出也。其水旋转之势,曲折蜿蜒,有似于龙;而泽灌千畦,井养万家,宝藏兴焉;古之命名,意在斯欤?

转龙藏,只是一座小小的山阜,算不得雄伟,却有数处清澈的泉眼。有了水的润泽,到处是草木青翠、鸟语花香,完全不同于西门外的荒凉。山脚之下,又有一条博托河(东河槽)蜿蜒流过,盛夏时节,两岸菜畦碧绿、虫鸣蛙唱,宛若江南般的田园风情。在城内看惯了土黄与砖灰、吃够了飞尘、听腻了叫卖之声的雅士与俗人,哪个不愿到这里游玩歇息,让身心来一番沁润与超脱。

转龙藏的最高处,叫做"玉皇顶",上面的那座小亭,修了又毁、毁了又修,数百年间,反反复复不知经历了多少无常的世事。

站在上面,向西俯看,老包头的城堞、民居及黄昏时分的袅袅炊烟,尽收于眼底;向南远眺,平野漠漠,靠近地平线的尽头,有黄河如练,蜿蜒东流;向东北回望,阴山青黛,巍峨绵延。

640.jpeg

转龙藏的玉皇顶(黄翔摄于2018年4月)

640.jpeg

从玉皇顶向东北远望:薄雾中的阴山山脉

640.jpeg

从玉皇顶向西南远望,黄河已被高楼所遮掩

每当春季,沙尘暴必定要数次光顾老包头的。漫天风沙之中,如果挺立在"玉皇顶",一边雄视若隐若现的城堞、旷野与远山,一边高声吟诵汉高祖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倒是一件很应景的事情。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风实在很大,迎面扑来更让人呼吸短促,拼着力气喊完两句,已经有了声嘶力竭的感觉,同时也收获了半嘴的黄沙。闭上嘴巴,想喘口气,一不留神,泥沙随着还没有喊出的最后一句,溜进肚里了。一股土腥味道也就弥漫在五脏六腑,要捱上整整一夜,才能慢慢消除。

原来,吟诗也还是要选一个好天气的。

老包头,虽然偏处塞北一隅,却也来过几个猛士的。

据说,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驱逐匈奴并筑起秦长城的蒙恬、大败突厥并建起受降城的张仁愿,还有本土出生的西汉名将赵破奴、三国名将吕布,都曾在这里纵马驰骋。

盘点近代,也有两位颇有名气的军阀,曾先后莅临过转龙藏的。

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军阀混战中失利的冯玉祥,无奈就任西北边防督办,率军抵达了老包头。先是驻兵于城北的东营盘内,后来看到转龙藏附近山清水秀,便在"玉皇顶"的南坡之下筑起了一座庭园,植树种花,引水浇灌,很有几分清雅的气象。庭园之内,还建起了近百间土木结构的平房,军政人员进进出出,成为号令中国西北的办公行署。

可惜,不久之后,冯玉祥被迫下野出国,这座庭园也惨遭损毁,不到数月,变成了一座荒草萋萋的瓦砾堆。

1926年秋,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发起"五原誓师",呼应北伐军扫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各路军阀。当他再次来到包头,站在"玉皇顶"上,环视四周,阴山与黄河依旧,只是从前的繁华庭园已变成废墟。或许,是触景生情了,冯玉祥半晌无语,默默转身,离开了转龙藏。此后,他并没有下令重建转龙藏庭园,而是搬进了西脑包附近的阎家大院。

冯玉祥,在包头先后居住近两年时光,颁施新令、整饬民风,却也进行着横征暴敛。功也好,过也罢,留给后人无尽的评说与争议。

许多时候,历史仿佛一位天才的作家,总是在不经意间,铺垫几笔令人感慨的偶遇。

吴佩孚,旧中国鼎鼎大名的老牌军阀,也曾是冯玉祥的顶头上司。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正当前线战事正酣,亲信冯玉祥却从背后反戈一击,导致他最终一败涂地。每次想起此事,吴佩孚便不由得咬牙切齿。

吴佩孚也不是个善茬,稍事喘息之后,竟不惜与昔日敌人张作霖结盟,直奉两军合力夹击冯玉祥。几番激战之后,终于把他赶出中原,赶到了老包头。望着冯玉祥仓皇西撤,吴佩孚总算是报了当年的背后插刀之仇,长长地舒了一口恶气。

在冯玉祥反戈之前,吴佩孚的势力正是"如日中天",曾被认为"有可能统一中国"。

在美国,有一份影响力非常巨大的《时代周刊》,享有世界"史库"之称,创办于1923年3月。早在1924年的9月8日,吴佩孚的头像便被印上了封面,下面用英文标注着"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

640.jpeg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吴佩孚

直到1927年4月4日,蒋介石才作为第二个中国人,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1928年7月2日,第三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就是冯玉祥。

640.jpeg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冯玉祥

吴佩孚与冯玉祥,这对中国历史上的枭雄,一前一后登上了《时代周刊》。

冯玉祥与吴佩孚,这对中国历史上的猛士,一前一后来到了老包头。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晚秋,当冯玉祥撤出包头六年之后,一位神秘人物的突然到来,让当地军政各界为之一惊。

当时,包头隶属于绥远省,是"山西王"阎锡山的势力范围。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山西七十师师长王靖国、晋绥骑兵司令赵承绶等军政要员,齐聚于西脑包大照壁,列队迎接远道而来的吴佩孚。

此际,吴佩孚早已是"落了架的凤凰",鼎盛时期的十余万雄兵全都烟消云散了。

失意的吴佩孚,只随身带着一支两百余人的卫队,枪支七长八短,又都穿着不太规整的军服,乍一看,倒像是四处流窜的土匪。不过,他的军纪颇为严明,卫队行止肃然有序,帽子上统一缀着"五族共和"的徽章。

俗话说,"虎瘦威风在",实权在握的新式军人,对这位老资格的军阀,还是表示出了相当的尊敬。

然而,面对列队欢迎的军政各界人士,吴佩孚神情漠然。他只是摇下车窗,冲着众人点了点头,便径直驶往设在中国银行的招待处。吴佩孚下车之后,才在客厅之上,会见了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三人,略作寒喧,礼数周道却并不热情。于是,众人议论纷纷,觉得吴佩孚过于傲慢,缺乏客人应有的风度。

当日,包头政商人士发起群众欢迎大会,邀请吴佩孚进行讲演。按照惯例,会场正中悬挂起孙中山之像,众人要默立鞠躬,以示矢志不忘三民主义。对此,吴佩孚提出异议,不愿在这位老对手的遗像之下,登台演说。最终,几经磋商,吴佩孚总算让了步,声明:"挂不挂头像是你们的权利,但我是绝不会向他行礼的。"

此后,吴佩孚闭门谢客,很少接待访客,更不愿应邀赴宴。偶尔,有人看到,他身着灰布长袍,外罩黑马褂,足登毡毛鞋,牵着一个小男孩,在前街市场闲逛,又到转龙藏游玩山水、进寺烧香。

不知道,如果他听说"玉皇顶"南坡的那片瓦砾,曾是冯玉祥的行署,该做怎样的感慨?这位旧中国少有的"秀才军阀",可会因此而兴致勃发,吟诗题字?

小住三日,吴佩孚便动身东行而去。

七年之后,老包头忽又传来了他的消息,因不愿与侵华日军合作,拒绝出任伪政府高官,吴佩孚被日本特务暗害了。

这一年,冯玉祥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正辗转各地,巡视部队,呼吁抗日。

吴佩孚与冯玉祥,这对曾经的死敌,在国难当头之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抗争。他们先后留在转龙藏"玉皇顶"的足迹,也因此而变得凝重而有血性。

转龙藏的胜景,除了登高望远的"玉皇顶",还在于那三个喷溅清泉的龙头。

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包镇公行主持集资,在转龙藏西坡的泉水涌出之处,修建一座石壁,又于石壁之上镶嵌三个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此,清泉由龙口吐出,喷射数尺,落入下面的池塘。塘中,夏有青萍漂浮,秋有葭苇摇曳,令人清新拂面。


640.jpeg

转龙藏的喷泉龙头(摄于20世纪30年代)

640.jpeg

转龙藏的喷泉龙头(摄于20世纪40年代)

640.jpeg

转龙藏的喷泉龙头(黄翔摄于2018年4月)

640.jpeg

清朝光绪年间的石匾(黄翔摄于2018年4月)

在池塘北侧的崖壁之上,更有喜欢风雅者,修建了一座"望河亭"。端坐亭中,左侧可以凝神静听龙头吐水,脚下又能俯望博托河蜿蜒流过,亭畔还有垂柳依依、鸟鸣恰恰,实在是踏春赏秋的佳境。

640.png

转龙藏的望河亭(民国时期的彩色明信片)

640.jpeg

转龙泉的春景(黄翔摄于2018年4月)

刘澍、孙鸣琴所编纂的第一部《包头市志》,把转龙藏列在了“名胜八景”的首位。

"天下名山僧占多",如此佳境,自然是少不了有座寺庙的。

说起转龙藏的第一座寺庙,不但早于望河亭、早于三个龙头,甚至早于玉皇顶的那座小亭。

据说,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土默特部大喇嘛阿乌万曲木(宏道禅师)云游至转龙藏,见到这里河水蜿蜒、泉流淙淙、草木葱郁,又恰有几头鹿到此饮水嬉戏,深以为吉祥之地,遂在这里结庐修行。

小屋虽然逼仄,也要有个名目的。起初,宏道禅师有意将其命为"鹿野",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当年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佳话,也契合这片鹿群出没的胜地。然而,又觉得有些唐突,有点儿僭越的嫌疑。最终,因山脚下博托河蜿蜒如龙,屋旁又有泉眼数处,称为"龙泉寺"。

当时,老包头还有一座龙王小庙,隔着博托河,与龙泉寺斜对。龙王小庙的住持,是从山西逃荒而来的老人,年近花甲,却精神矍烁。龙王小庙也很简陋,不过是一座低矮的小土屋,香火并不旺盛。洒扫奉香之余,老人还伺弄着几亩菜园,作为生计来源。庙内虽是供着龙王,老人却颇好佛法,每有闲暇,必要念佛诵经。

同为爱佛之人,老人常带着几把蔬菜去探访宏道禅师,论些禅理、谈些俗事,情谊倒很相投。

相中这片土地的,不仅是修行之人,"走西口"的难民也在附近垦田灌溉、挖窑洞垒土屋、再养些猪羊鸡犬。十数年间,竟把一处清幽之境,变成了市井村落。

终于,喜欢清静修行的宏道禅师耐不得这般嘈杂,想要另寻佳地。临行之前,他前往龙王小庙,与老人话别。"我走之后,龙泉寺怕要很快被垦为农田了。可惜,此处正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供佛是最适宜不过的。你若有心,应当延请一位高僧,入住讲法,为此地民众接续佛缘,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老人肃然聆听,仿佛接受了一桩神圣的使命,甚至觉得这是佛祖于冥冥之中的安排,赐给他一个以残烛之年修得后世富贵的命运。

这当然怠慢不得,将龙泉寺修葺之后,老人亲赴山西五台山,请来了"云门宗"的高僧。

彼时,老包头的居民大都以耕田种地为生,朴实又现实,对于深奥的佛法敬而远之,却对掌管兴云布雨龙王膜拜不已。出于先入俗后教化的目的,当然也为了维系香火,高僧与老人计议之后,在龙泉寺内,供奉龙王之像,却又行使佛门规矩,以潜移默化来引导众生。

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佛法已在老包头深入民心了。由包镇公行发起,众多商号及信徒捐款,重修龙泉寺。那块《转龙藏碑记》刻着:乡总等慨然共议,阖镇募资,计获四千余金。所建正殿五间、东西配房十间、钟鼓楼两座、乐楼一座、山门一所。山冈上又有玉皇阁一座,所塑龙王、山神、土地、河神、风神、药王孙祖师。

640.jpeg

龙泉寺的山门与钟鼓楼(摄于20世纪40年代)

640.jpeg

龙泉寺的匾额(摄于20世纪40年代)

640.jpeg

龙泉寺的山门(黄翔摄于2018年4月)

640.png

俯望龙泉寺(民国时期的彩色明信片)

640.jpeg

俯望龙泉寺(黄翔摄于2018年4月)

世事无常,佛教在中国也数度兴废,而1920年至1980年,这整整六十年间,建庙的人少,毁庙的人多,龙泉寺能够幸存于今,或许真有神佛佑护吧。

冯玉祥,笃信基督教,曾在中原各地大力推行废寺逐僧,并把那座有名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开封大相国寺变成了讨价还价的市场。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冯玉祥的部下石友三与吴佩孚的部下樊钟秀在河南登封一带展开激战,此役少林寺武僧助战樊钟秀,最终不敌而溃。十五日,石友三追至少林寺,一把大火焚毁经堂。次日,驻防登封的冯玉祥部下苏启明,也来到樊钟秀的司令部——少林寺,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处淋上煤油、堆上柴草,千年古刹,付之一炬。

这位火烧少林寺的始作俑者石友三,曾于1924年至1926年驻防包头,剿匪雷厉风行,人送绰号"石屠夫"。不过,在他担任包头镇守使期间,并没有闯入哪家庙宇打砸神像,更没有纵火焚烧的行迹。

这是龙泉寺的幸运,是老包头佛教的幸运,也是转龙藏的幸运。在中国,一处胜景,如果没有了寺庙,犹如池塘没有荷叶,少了点缀,更少了灵魂。

只可惜,如今的转龙藏,龙头已不再流淌清泉,池塘也破败不堪,那座幸存下来的龙泉寺,大门紧闭,变成了——包头市革命陵园。

640.jpeg

640.jpeg

包头市革命陵园(黄翔摄于2018年4月)

其实,许多年前,在东河铁西附近的缓坡之上,新建起了一处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颇大,纪念碑雄伟高耸,数里之外便可看到。此处,视野开阔、阳光和煦,算得上是安息佳地。不知为何,它却一直空空荡荡,任由闲置与荒芜。而拥挤在龙泉寺的烈士遗骨,昼夜封闭在狭小黑暗的大殿之内,难见天与日,渐渐被世人忘却。

640.jpeg

640.jpeg

铁西革命烈士陵园(黄翔摄于2018年4月)

给英烈们一个放风的机会吧,把他们迁葬到铁西陵园,让忠勇之魂能够自由翱翔在光明与广阔的空间。

也给龙泉寺一个重生的机会吧,让古老的建筑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也让清彻的梵音再次缭绕在山青水秀的转龙藏,悠长而悠远……

初稿:2008年2月

修改:2020年3月

作者简介: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来源:黄翔的视界

发表于 2022-2-26 09:25:27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发表于 2022-2-26 12:32:22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商业是繁华的
发表于 2022-2-26 13:09:22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走过老包头:转龙藏与龙泉寺
发表于 2022-2-26 13:09:26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改变了不少
发表于 2022-2-26 13:37:10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
走过老包头:转龙藏与龙泉寺
发表于 2022-2-26 16:17:28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5-3 20:31 , Processed in 0.0492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