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78|回复: 24

历史留痕!九原、五原郡县包头区域建置历史考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9 08: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历史留痕.jpg

包头地区行政建置始于战国时期的九原。由公元前300多年“九原”发端的“五原”这两个包头地域名称,延续了约一千年,是包头历史上使用行政建制最长的称谓。但九原或五原建置受历史进程影响时断时续,或有时置郡,有时置县,或郡县同置,甚至记载缺失或散轶,造成认识的偏差。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浅见。

一、战国时赵国置九原郡。战国时期已有九原之名,具体是九原郡,还是九原县,亦或九原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为后世留下一桩学术疑案。


持战国九原未设郡观点的有清代全祖望及后世王国维、谭其骧、钱穆等。清人全祖望于《汉书地理志稽疑》中认为赵国在其北边仅设有雁门、代 、云中三郡, “而九原特云中北界,未置郡也”;其后,王国维于《秦郡考》(《观堂集林 》卷一、二) 、钱穆于《秦三十六郡考补 》(《 禹贡半月刊》第六卷第六、七合期) 中也说九原之名始见于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之时。现代学者受全祖望等影响,多以为赵国未曾设有九原一郡,而认为是云中郡属邑。

持战国九原设郡观点的有清代学者刘师培及今世学者史念海、辛德勇、魏坚等。清代学者刘师培《左盦集》认为,“雁门、九原、云中、代郡,右四郡得之赵”;史念海教授《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一文 (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辑),从多方论证赵国应当已有九原郡之设,与云中郡齐名,并非秦世始见;辛德勇教授也做过深人细致的论证,认为秦之九原、云中两郡皆承袭赵之九原、云中郡而来。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从目前材料看,仍倾向于以为九原本赵郡,至战国末年,匈奴复夺高阙以南之地,故赵九原郡所辖之地已颇为寥寥,即便仍有郡之建制,入秦之后亦不过小郡而已。”魏坚、郝园林《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认为:“《史记》 此处将云中、九原并列,也许赵国在此时已设立九原郡,并建有城址。”包头师范学院乔振林在《秦汉时期九原郡与五原郡的设置变迁》研究认为,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 300 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将河套地区纳入赵国版图,以九原为郡治所在地建立九原郡(《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第6期)。

笔者能查到记述战国“九原”的史料有《史记》和《竹书纪年》,有七处记载了“九原”及相关历史,按历史顺序梳理如下:

一是《史记·苏秦列传》“(前334年)游燕,说燕文公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

二是《史记·苏秦列传》“(前334年)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三是《史记·张仪列传》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张仪游说燕昭王“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四是《竹书纪年》“(公元前302年)十三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通子戍吏,皆貉服矣”;

五是《史记·赵世家》“(约公元前300)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六是《史记·匈奴列传》“(约公元前300年)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七是《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以下三点:一是“九原、云中、代、雁门”等建置均早于赵武灵王时期。这些地名出现在史书中的时间在公元前334年其父赵肃侯时期即“西有云中、九原”,比赵武灵王即位还早九年,所以“九原”建城或是置郡、县都应该早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二是不能确定“云中”管辖“九原”。史书中七处记载“九原”时有六处与“云中”并列,仅一处单独出现“九原”,还是“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这件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史书中没有“云中”管辖“九原”记载,所以不能推定现在大家普遍认为的“九原”隶属于“云中”管辖。三是赵武灵王时期有可能置“九原郡”或者已先置九原郡。根据史书记载代郡也不是赵武灵王时所置,其父赵肃侯时期已有建置,《史记.匈奴传》记载赵国置“云中、雁门、代郡”时,可能是记载失误。综上,战国时期九原亦置郡,而非置县或仅建城。至于郡治所在已成学界共识,认为就是现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

二、秦始皇时期设九原郡。秦代,由于包头区域位于秦帝都咸阳北门户,其战略地位陡然上升。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在包头区域设九原郡,又在今固阳色儿腾山新筑长城,并修直道。研究认为,秦始皇时期,包头地区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多方面看,都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秦王朝的军政重镇,交通枢纽,边境守护的核心区域。  

战国末年,匈奴头曼单于以阴山为“苑囿”建立了第一个草原游牧政权,直接威胁着秦王朝。为了摆脱这一战略被动局面,秦于公元前 214 年命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即今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的后套地区) 。蒙恬遂“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即在靠近河岸的地带修建了几十座县城,有说三十四座,有说四十四座,作为戍卫黄河的防线。这条北部防线,利用了黄河河道,所以说“因河为塞”。其后,蒙恬取高阙、阳山、北假,筑亭障,修长城,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九原郡,号为新秦中,统辖其占领的河南地。

能证明秦设九原郡有明确记载是《汉书·地理志》云:“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河水)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 (前127年)更名五原也”。之后众多学者都认可秦置九原郡无疑。辛德勇《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列了秦三十六郡名单即有九原郡“三十六郡: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三川郡、东郡、颍川郡、南阳郡、南郡、九江郡、泗水郡、巨鹿郡、齐郡、琅邪郡、会稽郡、汉中郡、蜀郡、巴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邯郸郡、砀郡、薛郡、长沙郡。”河北省社科院历史所严宾《秦三十六郡考》认为“到秦始皇三十三年, 秦仍为三十六郡,这三十六郡无论在数量或名称方面,均未再发生改变”。

秦九原郡的设置对巩固秦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解除了匈奴对秦的威胁。秦始皇命蒙恬统兵几十万,在秦王朝的北部开疆拓土,“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拒匈奴于长城之外、大漠之中。匈奴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二是以九原为核心构筑了完整的秦北边军防体系。在构筑长城抵御匈奴的同时,秦王朝修筑了通往北方的战略通道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给北部战略中心九原郡以交通上的巨大支撑,秦军依托这一中心,就可以机动灵活地调整对内对外战略部署。三是确立了秦的疆界。秦朝通过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措施,建立起一个可供以后国家发展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疆域,对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汉朝设九原郡并更名为五原郡。汉初,汉袭秦制仍在包头区域设九原郡。辛德勇研究认为,从汉朝建立之初直到吕后二年云中、九原两郡一直独立存在,九原郡统属七县分别是九原、西安阳 、河阴 、曼柏 、莫(黑旦)、 南舆、武都。汉中期,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汉朝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 127 年) “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 汉军向北掠地至北假“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尽复秦九原故地,遂以河南地即秦代九原郡故地“置朔方、五原二郡”。《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魏坚认为“由此处史料记载看,汉武帝所置朔方、五原 二郡,基本是在原秦九原郡基础上分割改置。”据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九原郡的建制从战国时的赵国到秦代并一直到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才更名为五原郡。

研究表明,西汉时期,九原地区是中原王朝与汉匈关系的交汇点,当时中央政权在北部边疆全力经营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中心;是汉咸阳和长安都城的北大门,也是北出阴山,南下关中的咽喉之地。为了守护好汉边和这一咽喉之地,汉帝国在阴山及北疆草原修筑了坚固的五条防线,一是黄河天堑以及在河两岸修筑集军政一体的县城;二是修复利用阴山南麓的赵长城,在每个沟谷修筑了障城,仅包头区域各沟口修筑了10座;三是修复利用绵延在阴山北麓的秦长城。汉武帝元朔二年,《汉书·匈奴传》载: “汉武帝遣车骑将军卫青 “出云中以西……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四是为了增加防御的层次,汉帝国又在草原上修筑了两道长城,成为阴山黄河屏障的“双保险”。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这些从赵、秦帝国那里所继承以及新修筑的长城防御体系和天然屏障,有效的增强了汉帝国的防御力。


纵观汉匈数百年争战,不少战役发生在五原区域内,同时在其他战役中,五原郡也是汉军运送兵力,北渡黄河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汉军出动的总兵力中有一半以上是以五原郡为出征前的屯戌地,五原郡在军事、地理上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西汉时期,五原区域因其地处王朝的北部边陲,是缓冲北方游牧民族冲击的重要枢纽,倾全国之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使这里的农业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边地农业大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一度出现了“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到公元90年前后,汉成帝元延、绥和之际( 约前 8 年) ,五原郡辖十六县,有39322户,231328人,形成了汉匈杂居、农牧兼有的包头汉代经济和文化。

四、东汉时期五原郡衰落。东汉时期,经过王莽篡权、卢芳割据、北匈奴寇边、中原诸侯混战、诸胡南下等乱局,使得东汉王朝对北边的控制了日渐衰微,直至消亡。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改五原郡为获降;东汉建武五年( 公元 29 年) ,卢芳在匈奴庇护下,打着汉皇族嫡亲和恢复汉室的旗号“自称天子于九原”,占据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并置守令,与胡兵通,侵苦北边”,建都九原县(今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第二年,卢芳伪政权的九原守将随昱投降汉朝并欲胁持卢芳一同降汉,卢芳遂弃辎重,与十余骑亡入匈奴,其余部归附随昱,随昱被汉朝廷任为五原郡太守;汉建武十一年( 公元 35 年) ,东汉罢朔方刺史部,五原、朔方等郡遂属并州;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 公元 48 年) ,匈奴又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王承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南匈奴单于庭初始驻地位于五原郡西部塞八十里处,《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建武“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段郴、副校尉王郁使南单于,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具体位置尚待考证;汉光武帝于公元50年,命云中、五原、朔方等八郡人民归本土,并遣犯人修筑城郭,赐人民路费和粮食,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这些地区出现了暂时的繁荣局面,数年粮食丰收,屯驻的军队有不少解甲归田;汉孝明帝永平中,五原郡屡遭北匈奴入侵,《后汉书》载: 明帝永明五年( 公元 62 年) “十一月,北匈奴寇五原。十二月,寇云中,南单于击却之”;汉顺帝永和初年(136),五原郡辖十县: 即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仅有4667户,22957人(《后汉书.郡国志》);汉献帝建安二十年( 公元 215 年) 春,因战争人口大量减少,少数族内迁,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五原郡与其他三郡一起被撤销,朝廷在太原郡的北部设置新兴郡,五原郡人口被安置于太原郡阳曲县故地,即新兴郡九原县( 在今山西忻州)。因此,历史上有两个地方被称九原,一个是包头九原,一个是山西忻州也曾古称九原,不过山西九原也与东汉五原、朔方等郡合置新兴郡有关;桓灵时期,并州北端的云中郡和五原郡,已经逐渐陷入匈奴等外族之手。到了灵帝末年,并州的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5郡,落入了乌桓人、匈奴人、鲜卑人、羌人等胡人的手里,其地实皆荒废,有名而已。(上篇)




来源:老方带你游包头
发表于 2022-1-19 09:31:08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发表于 2022-1-19 10:45:12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5-7 03:52 , Processed in 0.0489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