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756|回复: 40

这里有家乡封尘的往事!包头市万水泉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6 09: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老包头人的记忆中,万水泉最早是一片荒沙野滩,是蒙古族的游牧之地。坡梁下,东西分布着十余个大小不一的天然水泉,常年涌吐着晶莹清澈的泉水。附近土地受泉水的滋润,生长的牧草特别茂密。更为奇特的是,泉水冬暖夏凉,人跳进泉眼洗澡浮而不沉,温凉适宜,非常惬意。

自有人在此定居后,人们便称自己居住的这块地方为“泉子上”。因泉水分布杂乱,泉水纵横交错,或聚或散,无固定流向,因此人们后来把这里称为“乱水泉子”。解放以后,以“乱”的谐音“万”取而代之,改称“万水泉”。

万水泉是国营包头市共青农场场部所在地,是农场范围内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村后紧靠三、四十米高的坡梁,包兰铁路沿梁地阳坡穿过。

上世纪80年代,据这里戴姓第五代传人七十多岁的戴起世忆述,他的第一代先祖来这里定居已有200多年了。当时他的先祖夫妻二人,辗转从山西代州经和林格尔二十家子村迁来此地定居。姓戴的来以前,这儿已有了两户人家。没过多久,这两户人家又迁往别的地方,所以姓戴的就成了万水泉最早的住户。


有关万水泉的泉水,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很多传说。

(一)据戴起世说:“这里的许多泉子,原来水都不大,听父辈人讲,在清朝光绪三年,门上的两个泉子突然冒了三天三夜白糊糊水,水里有好多活蹦乱跳的小鱼。三天过后。白糊糊水又变成了清水,小鱼不见了。尔后,这两个泉子水变大,就成为灌溉全村农田的主要水源。”

(二)戴老人又说:“这地方原来是一片干旱荒漠地带,有一年,康熙皇帝骑马打此路过,天气炎热,口干舌燥,命从人四处索水而不可得。于是他说,昆都仑河水那么多,都从山后白白流走了,为什么不往这地方流,言罢,他的马蹄坑里就冒出了泉水。从此,他的马蹄所到之处就出现了好多泉子”。

(三)戴老人还说:“南蛮子善于取宝。一天,一个来北方取宝的南蛮子,偷取了东河上‘转龙藏’的宝水,出包头城西门,马惊脱跑到这儿,马背上驮的水瓶子跌下来被摔碎了,水溅到哪儿,哪儿就是一个泉子,因之就有了好多泉子”。

另一种说法也和上述说法大同小异。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转龙藏里泉水叮咚,河水哗哗,百草旺盛,树木成林。糜鹿与黄羊得泉水而肥壮,成群成群地出没山下、林间。有一年,来了个南方人,他见这里风景幽雅,泉水清冽,便断定地下一定有宝物。他转遍了山寺的前后,终于窥见水底藏有一颗宝珠。这一天,那南方人看准了机会,从水中偷偷掏出宝珠,顺手抓住一只麋鹿,抬腿跨上就跑。他本想向东南逃的,因怕人追赶,就朝西跑去。鹿是善跑的,南方人还嫌慢,一个劲地加鞭。跑着跑着,南方人的头“嗡”的一声,手中宝珠落地,掉了个粉碎。等他停下来寻找时,掉碎的宝珠已化作万眼泉水汨汨而出,向南流淌。从此,这里便得名万水泉。

640.jpeg

转龙藏遗址

这三种说法除第一种外,其余两种都带有传奇神话色彩,显然不足为据。泉源究竟来自何方?群众中较普遍而又科学的说法是这样的:昆都仑河水流到沟口子(前口子,古称“石门”)外,在一个叫“河上湾”的地方,往东南方向,水潜入沙土层。当这些水流到“万水泉”这个地方后,遇阻复出地面,形成了众多泉子。昆都仑河水又是源出固阳县阿塔沟,阿塔沟的水在固阳县“东官井”地方潜入地下,而后从昆都仑沟复出流到“河上湾”。这种说法颇有道理,从水的流向而言,亦合乎情理,但总归推理之言,缺乏科学考证。

上世纪80年代,万水泉的泉子就不存在了。解放以后的许多年,这儿还是依靠泉水浇地。自从造纸厂在村西北梁地上先后打了两眼深井后,这儿的泉水就成了涓涓细流,仅可供人、畜饮用。约1970年左右,铁路部门在村中偏西北处修建一座水塔,井凿下去,下进水泥管子,却被地下一般大水冲击,水泥管子东倒西歪动摇不定,管子四周被水淘空,井管难于立足,于是采取填塞石块阻流措施,注入数十立方米石块,水流阻住了,管子立稳了,村里的泉子也就从此干竭了。


万水泉村里原来有一棵古老的大柳树,谁也说不出它的确实年龄,上世纪80年代时,当时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听他们的老辈人讲:有一年下大雨电闪雷鸣,把这柳树劈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树头弯抵地上,着地处复生根发芽又长成了大树。最后它两处主根并存,虽是弯腰弓背的态势,然观其枝丫繁茂如巨伞的树冠,仍不减当年的威严。老人们还说,这棵大柳树旁曾经有一汪清泉,经常集存满满一钵子(坑)水,但不外溢。行人路过这儿,爬倒喝上几口清泉水,坐在树荫地里歇歇脚,颇为方便。

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这儿共有了70多户人家,300来口人,耕地面积900多亩,水浇地五、百亩,都依靠泉水浇地,水浇地大部分都种“洋烟”,只有旱地才种些糜谷黍等杂粮,小麦极少,原因是小麦病害严重,从来收成不好。在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有人试种过少许番茄,人们只当作观赏之物,都不敢吃。个别人家割完洋烟后,在地里也种点白菜(二黄白),自食或向村民出售腌渍酸菜。


解放以后,1950年政府禁绝了洋烟烟,才以种植糜谷黍山药(马铃曹)等粮食作物为主,小麦仍很少。互助合作期间,除过种植粮食作物以外,也捎带种些萝卜、菠菜、小白菜,主要是自食。1955年村里建起第一个有十几户人家参加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泉丰社,地址在原农场的第二生产队。村民的耕畜农具作价归社,土地入股分红。1956年,泉丰社开始种植了几亩茄子、圆白菜,有了少量商品菜。1957至1958年,经过两次“飞跃”,先初级社转高级社,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制,继而大跃进,公社化、这儿就成了包头市郊区麻池人民公社泉丰大队的一部分。

1960年,建立了国营包头市共青农场,这儿又成了农场的第二大队。进入农场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渠打井,兴修水利,大量开荒造田。据1985年土地承包兴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统计:耕地面积扩大到5338亩,虽然以后失去了泉水,水浇地面积仍发展为4378亩。

共青农场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场。万水泉是农场的重点蔬菜生产区,1985年,共种植蔬菜28种120多个品种,3391亩,总产量793万公斤,商品菜占95%以上。来这里拉菜的大胶车、大卡车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万水泉当年还是包头著名的水果产地。1964年开始培植果树,到上世纪80年代,570多亩果树均进入盛果期,苹果、梨、李子、葡萄等产量已相当可观。尤其这儿的水李子,个大味甜,在包头地区颇负盛名。每年收获李子的几天里,李园子购李子者人流如潮,各式汽车络绎不绝。

上世纪80年代,万水泉发展成了包头市郊区较大村镇之一。这儿是共青、红旗两个国营农场的场部所在地,有场属的制砖、炼铁、制碱、地毯加工等工业和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出现的许多个体工、商、服务行业户,逐渐改变着农村的产业结构。驻地单位还有造纸厂、绦纶厂、乳品厂、毛巾厂、商店、供销社等工、商企业,以及地质勘探队、银行(营业所)、邮政(代办所)、铁路工区、火车站等事业单位。有共青、红旗两座医院;两所小学,入学儿童900多名。聚居总人口达到5000人左右。

如今的万水泉,是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和历史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640.jpeg

盛世宝鼎

640.jpeg

稀土高新区万水泉大街



来源:草原神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4-27 10:43 , Processed in 0.0442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