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56|回复: 41

岁月留痕!包头市石拐区域文化定位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 09: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矿山窑道文化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末清初,石拐地区就有人以沿山线岩层掏露头煤为生计。乾隆二年(1737年),山西祁县人在今白狐沟开办了第一座小煤窑,到光绪元年(1875年),经过138年的开采发展,石拐地区南沟白狐沟窑、北沟大磁窑、正沟大发窑,小窑口已达十多处,窑工数百人。民国时期(1913年),漠南矿业公司在今喇嘛坝投资开窑,至1936年,石拐区煤矿渐成规模,漠南矿业公司所属喇嘛坝煤局已拥有上千名矿工。1937年日本侵略石拐,1939年修包石铁路,成立“大青山煤炭株式会社”,使用麻机(电动绞车)提升,疯狂掠夺开采,石拐区矿工多达上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包头矿务局筹备处成立,1999年矿务局局部破产,鼎盛时,石拐矿工、家属达6万多人。南来北往的窑工风俗民情各异,窑道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粗犷的窑道文化,与召庙喇嘛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撞击。冬至祭窑神的传统矿工民俗,前些年在小煤窑还流行。

1.png

古城塔文化

据民间传说,石拐南沟水磨滩边沿的古城塔,是宋朝杨家将杨六郎扫北时的兵马驿站古城。至元末,古城人口渐盛。 明朝末,兵曹家眷渐增,形成格亥图村。格亥图,蒙古语意为“养猪的地方”。中原地区的城市居民都住在城里,有深沟壁垒保护,而古城塔布局简便、灵活,建筑布局随山形就势(1958年古城塔土城墙尚残存,修筑石拐至白狐沟铁路时才消失殆尽),从四面游牧来的牧民将蒙古包架设在城外,使得城外酒肆、商铺云集。 清朝初期蒙汉杂居,康熙年间,夯土围墙筑塔楼而成城。河对岸格亥图沟驻兵封沟口、养军马,这样的城堡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古城塔是代表石拐文化的显著文化符号。

2.png

大青山游牧文化

石拐区是大青山的腹地。大青山是茫茫内蒙古草原上的脊梁、大青山草原区域曾诞生过很多伟大的民族,如匈奴、鲜卑。这些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游牧,游牧生活生成了游牧文化。现在北方的汉族仍有很多鲜卑的传统,即具有开放自由与流动性大的特点。这在石拐当代人中仍是一大特点。

3.png


山城煤文化

石拐区山城原是一处荒芜的秃山。1958年,随着煤矿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兴建起来这座山区煤城。虽然说历史时间短了一些,但全区人民已习惯称石拐为“煤城”,可以说,“煤城”早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很深。

4.png


来源:魅力喜桂图


发表于 2021-9-2 09:34:00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石拐好地方
发表于 2021-9-2 10:06:21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石拐人签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4-27 04:39 , Processed in 0.0467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