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丝 发表于 2022-1-12 10:38:41

岁月留痕:寻找包头市最后的“苏联楼”(续集)...>>

或许,怀旧的情绪,总是富于感染力的。
四集《寻找最后的“苏联楼”》发出之后,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与留言。
很快,“包头自由发”也进行了转载,这个在包头地区颇有影响力的传媒,带动了更多的反馈。
曾经,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建筑分布于包头的许多区域,至今留存的也有不少。想把它们较为齐全地寻找与拍摄下来,是一个人有限的见识与精力所无法做到的。这些关注、留言与信息反馈,是继续下去的动力,也是继续下去的指路明灯!
“苏联楼”,并非包头所独有。
走过当年的那些工业城市,无论是沈阳,还是洛阳,与包头钢32#等街坊相似的建筑有许多。
在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中国是苏联的“亲密兄弟”,在城市布局、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等方面,也是亦步亦趋的。
这些城市的苏联楼,并不是由苏联人一幢一幢设计的,而是依据统一参照的“苏联模式”,再加上当地的中国设计人员的发挥。于是,浓郁的苏联民居建筑样板之中,稍稍掺入了某些中国风。
当时,苏联专家并不住在“苏联楼”民居,他们住在宾馆或专家招待所中。这些住宅,是给中国技术人员、工人及家属建造的。
这些建筑,虽然由中国人具体设计、由中国人建造、由中国人居住,却有着与中国传统建筑迥然不同的风格。并且,这种建筑风格,只存在于中苏“蜜月”时期,当两国翻脸之后,“苏联模式”的建筑图纸也被视为“苏联修正主义”毒瘤,弃置不用了。
这些特殊年代、特殊风格的建筑,有着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苏联楼”,在包头、在沈阳、在洛阳,都是如此。
依照多位热心网友的指点,我又寻找并拍摄了几处“苏联楼”。
1958年,包头绵纺厂迎来了第一批职工。
按说,包头地区并不出产棉花,在这里建设棉纺厂并不符合经济原则。然而,由于包钢、一机厂、二机厂等企业,忙碌的身影大都是男性,而“娶妻生子与家庭美满”是离开不女人的,于是,便建起了这座女职工居多的棉纺厂。
曾经的年代,纺织女工总是宣传画上的主角之一,忙碌的车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与憧憬。
最终,包头棉纺厂走过了辉煌岁月,踏上了倒闭之路。每当提起某位老厂长,已经白发满鬓的纺织人总是动情地回忆,接着,是久久的沉默……
如今,棉纺小区之内依然留存着七栋“苏联楼”,此外,还有一处稍晚建造的棉纺俱乐部。





包头地区,不适宜种植棉花,却相当有利于甜菜的生长。
于是,1952年4月,在临近黄河的磴口,一处建筑工地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施工。
哦,对了,这个磴口是位于包头铝厂东边的磴口村,而不是巴盟的磴口县。
为了援助这座“华北糖厂”的建设,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民主德国特意派遣了12名专家,悉心指导。三年之后,中国北方最大的现代化机制糖厂矗立在黄河北岸,不久,更名为“包头糖厂”。
1956年,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在乌兰夫的陪同下,视察了包头糖厂。有着一颗红心、满腔热情的职工,像猛然喝了一口沏开的热糖汁,又有甜蜜滋味、又有热泪盈眶。
如今,糖厂小区之内依然留存着多处“苏联楼”:三栋家属楼、两楼单身楼、一处医务室、一座幼儿园及一座俱乐部。

糖厂的家属楼

糖厂的家属楼

糖厂的家属楼

糖厂的单身楼

糖厂的单身楼

糖厂的医务室

糖厂的医务室

糖厂的幼儿园

糖厂的幼儿园

糖厂的俱乐部

糖厂的俱乐部

还有热心网友提供了钢七宿“苏联楼”的具体位置:八一公园西侧,包头邮电大厦南侧,83街坊北侧,中央大道东侧。
有种感觉,这个地方,似曾相识。
当我到达那里,才明白“钢铁大街27号街坊”原来就是“钢七宿”。
虽然,曾经拍过,但是,旧地重访总是会有新的视角、新的发现。
或许,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吧。



再次拍摄“钢铁大街27号街坊”(原为“钢七宿”)
怎么样,是不是比上次的拍摄,更能抓住“苏联楼”的特征了,拍摄角度也好了许多吧?
在车水马龙的钢铁大街北侧,也座落着三栋“苏联楼”,当初曾经被我所疏忽。




钢24#街坊的“苏联楼”
4月22日,顺着热心网友提供的线索,前往包头市耐火厂拍摄第六尊大型的毛泽东塑像。
或许,“天道酬勤”,这次也有意外的收获。
当年,包钢、一机厂与二机厂的建设如火如荼,钢花即将喷溅、炮管、履带也将锻造,所亟需的耐火材料正是从老包头一车又一车地运往西边的巨大工地,为“草原钢城”的挺立铸起了骨架。
时光荏苒,曾经颇具规模的包头市耐火厂也落寞了,厂区已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在一处由养老院与幼儿园组成的大院里,我意外遇到了曾经的耐火厂厂部与俱乐部。

耐火厂的厂部

耐火厂的厂部

耐火厂的俱乐部

耐火厂的俱乐部
1955年5月1日,一个气氛热烈的劳动日,《内蒙古日报》特意刊发了一则消息—《包头新建内蒙古第一座工人疗养院》:在包头市著名的风景区转龙藏,新近建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座工人疗养院。疗养院已开始接待由自治区各地前来疗养的蒙、汉、回等族工人。他们受到疗养院工作人员细心的照顾,过着愉快的生活。

《内蒙古日报》刊发消息
当年,包钢与一机厂、二机厂所在昆区与青山区,是从一片荒野上拔地而起的,冬季满眼枯黄、春季漫天飞沙。而位于老包头的转龙藏,则是清泉喷涌、杨柳依依,在包头市的第一部志书之上,曾被列为“八景”之首。
如今看来,不过是一处葱笼的高阜,但在缺少绿化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已是一处难得的“著名风景区”。
随着绿化的开展、随着眼界的开阔,这处疗养院早已被工人阶级所遗忘,改为了儿童脑瘫康复中心与国兴老人关怀院。




“三人行,必有我师”。并且,我发表图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抛砖引玉”。
果然,如愿以偿。
热心网友“海”留言:(东河区)铁路俱乐部东侧的两栋楼不是苏联楼,是70年代建的,原来是平顶楼,近年才改造为尖顶。
于是,我再次前去,再次打量。这两栋楼显得有些瘦高,不同于“苏联楼”的厚重;虽有尖顶与阁楼,却少了标志性的大烟囱。
的确,是我的疏忽、我的错。
只怪自己太匆匆,没有访问当地人,便做出了轻易的判断。
热心网友“翱翔”留言:哈哈,现在五一二队的苏联楼后院就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那时的楼先后属于包钢干校、包钢五四一勘探队、包头市委党校、五一二队。中间的楼被改建成中山学校。文革期间曾住包头工三司司令部、3987部队、4932部队、2820部队、0810部队、炮五师司令部等。可惜的是叫团市委的苏联楼群被拆!现建成大红门!
这些翔实的记忆、这些远去的名称,勾起了我的“了解欲”与“搜寻癖”。
对于我的热切期待,“翱翔”再次留言:可以的,我再和我弟弟整理一下。我弟记忆很好,所发这些绝大部分都是他的记忆。谢谢您,随后我再发去。
其实,我所期盼的不仅是“苏联楼”的资料,还希望得到更多的“老包头”资料。
如果,这些记忆能够得到关注与发掘,定能充实包头地方史料。
随着这些图文的结束,寻找最后的“苏联楼”要告一段落了。倘若,再有新的发现,也就会有新的续集。
这些日渐衰败的“苏联楼”,寄托着旧时的记忆,总会令人有些依依的情绪。
热心网友“疲倦”留言:南三街曾经是令东河人羡慕不已的楼房。50年代当全东河都是旱厕时,“楼房”用的是抽水马桶、暖气。那里可不是工人能住进去的。
热心网友“遗失的阳光”留言:爸爸妈妈就住在糖厂的苏联楼里,楼很结实举架很高墙很厚,住 着冬暖夏凉,很舒服,就是电路和管道有些老化,其他都很喜欢!
不过,还是有不少的人厌烦了这些老态龙钟的旧楼,种种的不便,加深了抱怨。
我觉得,特意保留数栋有代表性的“苏联楼”,有个旧时岁月、旧时风情的寄托就可以了。其他的,大可轰然推倒。
毕竟,“破旧立新”,是社会前进的必然。
后记:
热心网友“高六”留言:我们这里有一个苏联楼,过几天拆除。
同时,他附上了一张照片,并说明:就是这个小红楼,1958年建的。

网友“高六”提供的照片
“高六”是个有心人,在这张照片之中,他特意拍出了“小红楼”所在的地点——包头西车站。
于是,我按图索骥地前往阿吉拉(包头西机务段)一带,顺利找到那座“小红楼”。


1923年1月,一辆喷吐着浓烟的蒸汽机车从北平(即北京)出发,途经张家口、大同,最终抵达老包头(东河区),全程818公里。这一天,标志着平绥铁路(北平至绥远)的全线贯通,也是老包头成为“水旱码头”、“西北商业重镇”的吉兆之期。

建国之后,随着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平绥铁路(已改称京包铁路)向西延向兰州,新修的铁路干线称为包兰铁路(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公里。包兰铁路,1954年10月开工,1958年7月通车,1958年10月交付运营。
位于包头西机务段的这座“小红楼”,虽已残旧,气度依然雍容,应该是当年铁路部门的重要建筑。
相信,它有过不少的辉煌经历,等待着我们去探访与发现……




来源:黄翔的视界

刘静梅 发表于 2022-1-14 16:25:05

呼得木林新天地曾经就是苏联楼,儿时的记忆和快乐都留在那了

王小屿 发表于 2022-1-12 11:52:19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包头新人 发表于 2022-1-12 12:23:47

有种感觉,这个地方,似曾相识。

春芳华芳 发表于 2022-1-12 12:37:30

寻找包头市最后的苏连楼。

云儿老师 发表于 2022-1-12 13:19:07

或许,怀旧的情绪,总是富于感染力的。

红叶枫 发表于 2022-1-12 13:33:38

岁月留痕

老戈 发表于 2022-1-12 14:43:03

赞……

翻身子 发表于 2022-1-12 15:33:08

历史的见证。现在也可以看看。

沧海桑田 发表于 2022-1-12 15:39:02

好好看看吧了解了解历史


市民戊戍戌 发表于 2022-1-12 17:05:33

:P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岁月留痕:寻找包头市最后的“苏联楼”(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