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694|回复: 3

包头退休老教师,用18年,办了份世界独一无二的报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1 23: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640.jpeg

[size=1em]我从没见过这样一位幸福的老人;
[size=1em]年轻时代,虽然艰苦,却不仅教书育人,还能苦中作乐,把音乐、艺术的美好带给山沟里的孩子;
[size=1em]他的爱情陪伴了他们的一生,这份浪漫和幸福在现代世界里显得如此珍贵;
[size=1em]他虽然已赋闲在家,却与身边的每一个人分享着生活的快乐;
[size=1em]子孝女贤,乐得其所,夫复何求?
[size=1em]一份家报,写下的,
[size=1em]何止是一份坚守、一份幸福。

杨东海是包头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也是一名标准的文艺老“青年”。他从1998年开始,创办了讲述生活感悟、教育理念、生活琐事的《家报》。18年过去,这份“报纸”已经“出版”了142期。

《家报》
记者:杨东海
责编:杨东海
美工:杨东海
主编:杨东海
印刷:手绘
受众:孩子、亲朋、邻居
发行量:一份/期
发行方式:传阅
创刊号:1998年12月12日
640.jpeg
640.jpeg

18年的“家报”
杨东海老师的《家报》是纯手工的手抄报。打开大号的文件夹,一大叠色彩缤纷的手抄报有序地整齐排列,第一期的纸张明显泛着微黄而且中间的折痕有了裂纹。“那时候,两个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很多人生的道理需要文字的形式来体现。我突发奇想就把一些想要对他们说的话写在了这么一张手抄报上。

做了几期,感觉两个孩子竟然很喜欢这种方式,他们的喜欢鼓励了我,我就这么坚持下来啦。”

“哼,啥喜欢呀,你就是喜欢自己玩……”老伴罗素芳嗔怪道。

“我自己玩,你不也喜欢看吗?那天你还问我那谁是哪年去世的,不是你让我翻《家报》记录的?”听丈夫这么说,老伴儿罗素芳也乐呵呵的笑了。
640.jpeg
翻开《家报》,一期期文字工整、配图有序、栏目新颖,还真不比哪家的纸媒差。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人生感悟、生活琐事、美好回忆等一一记录在案。
640.jpeg
640.jpeg
640.jpeg

“儿子杨扬考上大学后,我就给他写信,每周一封,不管他回不回信我都写。”杨东海给儿子的信封是自制的,很别致,每一个左下角都有一幅小小的工笔画。那些信件至今还锁在柜子里,每一封都记载着一段父子情。

后来,女儿杨帆也上大学了,《家报》成了老两口的乐趣,再后来,有了儿媳、女婿、孙子、外孙,《家报》成了一大家人的幸福记忆。每每去孩子家小住或是出游或是他们回来过节,《家报》是最好的记录。

忆往昔,“牧马人”般的闪婚与“三无”老婆
“平反那年,我从巴盟农村回到石拐矿区的五当沟小学任教,已经30岁了。当时,真的是家徒四壁,一领破席子,两个破瓷碗还有鳏居多年、文革中被定性为‘大叛徒’的父亲……这就是当年我家的状况。找对象那是做梦。”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热心邻居,石拐矿区的五好工人宋有维领着四川姑娘罗素芳找到了杨东海。

“后来,我们校长说,就是电影《牧马人》现实版,他还说,你们好好过日子,一切都会好的。”一周时间,杨东海甚至都不知道妻子叫什么就结了婚。

“照现在时髦的说法,我们那是标准的‘闪婚’。”忆往昔,72岁的杨东海老师戏谑着。老伴罗素芳却笑着说:“我是当时出了名的‘三无’老婆,没户口、没工作、没有娘家人照顾,日子可想而知的艰苦,可是我们不怕苦……”

那时,母亲没户口就意味着孩子不可能有户口,儿子杨扬5岁的时候,罗素芳才费尽周折有了这个宝贵的身份象征。“有了户口那一年,女儿杨帆也出生了。我没有工作,那年月‘打工’一词还没有出现,一家四口的重担就落在老头子一个人身上了。”忆往昔,罗素芳感慨。
640.jpeg
生活艰涩,可他仍不失“文青”范儿
在石拐五当沟小学,杨东海老师是有名的“全能”老师,不仅教孩子们文化知识,还教他们才艺。

“二胡、口琴、唱歌、绘画、书法,凡是我会的,孩子们想学的,一概毫无保留地教。我还和另一位老师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就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直到今天,那时的学生都年近半百了,还不断来看他和师母。

因为妻子没收入,家庭负担重,杨东海一家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作为一个老师、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老师,情怀不曾变。“那时,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学生们一起写字、画画、拉琴。回家晚了,我一个一个送,下雨了,沟里涨水,我一个一个背过去……”

后来,学生们长大了,知道老师家的情况艰难,就主动帮忙。“春生和二明中秋节送来的瓜子和糖、莉萍的粮票、石头背来的劈柴和她父亲打制的碗柜……这样的感动太多了,无以回报只有记录在心。”
640.jpeg
赏识教育的先行者,他培育出了一双优秀儿女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寒门出贵子”,杨扬就是寒门的贵子。因为生活艰苦,杨扬早早就担负起了长子的职责,因为家庭贫困,直到现在,他仍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在石拐居住的那些年,我们一家四口经常到山上打柴,那时杨扬只有7、8岁,上山时背着妹妹,下山时背着柴火。参与最原色生活,才能有最真实的体会。”杨东海说。

1981年,因为工作成绩出色,杨东海调到包头市工业学校任教,一家四口随即定居包头。此时,因罗素芳也有了正式工作并调到包头,生活有了起色。父母工作忙,上小学的杨扬就担负起照顾妹妹的重担。

高中毕业,杨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目前在杭州工作,任高级工程师兼省级专家。杨帆毕业于通辽民族学院,毕业当年考研进入四川大学,目前为贵州铜仁工业学院副教授。
640.jpeg
现在,杨东海虽已年过七旬,却和每天在暖阳里发呆的老人们极其不同。
他写书法、画国画、办《家报》、外出旅游。
他把字画送给学生、朋友、邻居,他把身边的人写进《家报》。
偶尔,也拿出年轻时的乐曲即兴演奏一曲,二胡、小号……
640.jpeg
640.jpeg

发表于 2019-10-6 09:23:26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
开心快乐最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3-28 19:59 , Processed in 0.0410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