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284|回复: 0

蒙古包的十二时辰: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张和谐为底色的胶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4 11: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个时节再到草原,已经很难看到老舍先生笔下《草原》一碧千里的风光了。不过这次到草原是特意为草原上的蒙古包而来。

住惯了楼房的人,总觉得蒙古包充满临时住所的意味。其实蒙古包是最接地气的,它不需要打地夯基,挖土和泥。只需一块平整的地方,把几块扎好的网格子(哈纳)围成圆形,上面再盖一个伞形(奥尼)的顶,这个顶的最高处还要留个天窗。这个圆形的天窗在草原上有多重要,我们起初不得而知,只知道牧民们把它称作“天然的钟表”。

162951qffp4yyp4iki1ycp.jpg


​千百年来,他们就是靠着天窗中太阳照射奥尼和哈纳的程度来辨别时间,著名学者郭雨桥曾说,四片哈纳和60根奥尼制作的蒙古包,在加上一个有经验的牧民,看时间可以精确至几点几十分。他们只要抬头一看天窗,就知道这个时间段该做什么事情了,这就是蒙古包的“太阳计时”,也是蒙古族人民的“十二时辰”。

162952jpgii66iifkzfsk9.jpg


​《蒙古包文化》记载,过去,在茫茫大草原上,太阳、月亮和星辰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计时标准。那时在屋外,人们看太阳、月亮和星辰的位置判断和计算时间,就像现在的人抬头看挂钟或低头看手表一样。在古老的蒙古包祝词里说道,灿烂的阳光照耀的天窗,清爽的空气流通的天窗,形似金色发轮的天窗,献上圣洁的食物来祝福天窗。以上祝词生动地勾勒出天窗的作用和形状。

蒙古族史诗里也说,那英雄拉弓的时间长度为“从早晨太阳初升到傍晚太阳落山”。这句话用古人最基本的计时方法,对英雄超群的力量作了夸张的赞美。即使是各种计时器具十分普及的今天,草原牧民还经常用古老的方法表示时间概念。

162952qstkrslarilih8ak.jpg


​蒙古族古籍里常出现:“天蒙蒙亮的时候,女人们便开始挤早奶”,“宴会一直进行到三星西斜时”,可见,太阳和星辰是经常用来判断时辰的。

草原上使用更广泛的和更为准确的便是蒙古包里的太阳计时方法。蒙古包太阳计时就是根据从蒙古包天窗射进的太阳光照到的不同位置比较准确地判断时辰的传统方法。它又通常与传统的十二地支时辰表示法结合使用。

现在我们以夏日时间为例,说明一下蒙古包的“十二时辰”。

162952tp99cihkcakxli9z.jpg


​当夏日东方初晓,第一道晨光落在蒙古包天窗之时,便是“寅时”(约为3:00—5:00时)或称“黎明时分”。这时,妇女们起床挤奶,男人们去收拢夜间放青的马群。

草原上的天亮得很早,凌晨三点多天就蒙蒙亮了。四点到四点半是日出时间。在蒙古族人口较少的情况下,妇女们在生活和生产中承担许多重任,成吉思汗对妇女的作用很重视,他说:“妻子贤惠,家之宝。”在内蒙古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箴言录》中他勉励妇女。妇女在其丈夫外出时,应当把家里安排得井并有条,几百年过去了,勤劳贤惠的蒙古族妇女仍然按照成吉思汗要求,为丈夫和家人而辛勤劳作,受到世人的尊重。

162952g6spptc82r8njr42.jpg


​当女人们挤完奶,准备好早茶时,男人们从牧场上回家,初升的太阳把金色光芒刚刚撒到蒙古包天窗外框和奥尼上端之间,这已是“卯时”或叫“出太阳时分”(约为5:00—7:00时)。

忽必烈时期,曾在元大都、元上都和哈拉和林旅居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蒙古族地区见识过蒙古族妇女熬制奶茶的情景。迎着晨曦,她们将适量黄油与炒米或白面放茶锅里加热炝炒两下,再兑入茶水、牛奶及食盐少许后饮用。这样,奶茶会更加浓香沁鼻,令人爽心惬意。有些地方将此种茶称为米茶、面茶、加味奶茶,之所以奶茶对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如此重要,是因为草原牧民游牧和居住分散,酷暑寒冬,温差大风偏干燥,缺少新鲜蔬菜等生活环境所决定的。而奶茶正好是保温消暑、补给水分、促进消化、除腻消腥的最佳品。

162953jd2d0y3vvmyzbm0d.jpg


​人们陆续回到蒙古包来喝早茶,并把羊群赶回。这时,太阳照到奥尼的中段,是“辰时”或叫“早茶时分”(约为7:00—9:00时)。

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这对于常人有些不可理解,可是草原牧民与茶却是相依为命,情有独钟。一直到今天,牧区的蒙古人基本还是保持上午、中午喝茶,晚上吃一顿饭的习俗。有时忙起来晚上的饭也用茶来代替。

162953mnsisu5odpnmhoh5.jpg


​太阳照在哈纳的上端到下端之时,是“巳时”或叫“小午时分”(约为9:00—11:00时),这时牧民们应该把牛羊放牧到离家较远的草场上了,而在家里的妇女正忙于加工奶制品。

加工奶制品是蒙古族妇女的最爱,其中酿造马奶酒更是技艺娴熟。蒙古人在部落联盟时期,就开始酿造马奶酒。关于古蒙古人酿酒的工艺与场面,到过蒙古高原的旅行家、文人墨客以及后来的历史学者们,都留下了很多赞美的篇章。明代的萧大亨在《北虏风俗》中就写道:“马乳初取者太甘不能食。越二三日,则太酸不可食。惟取之造酒。其酒与烧酒无异。始以乳烧之,次以酒烧之,如此至三四次,则酒味最厚。”这就是对古代蒙古人酿造马奶酒的粗放式工艺的描述。在内蒙古地区,除了酒厂用现代制酒法酿制马奶酒外,民间仍流行着手工艺酿法。可概括为赤峰翁牛特的封闭式工艺和鄂尔多斯的开放式酿法两种。不论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原料都是马奶。当然,在草原上除了马奶酒,还有奶酪、奶皮、奶油等蒙古族妇女自己制作的食品。

162953nx6uu536u5vxolax.jpg


​太阳照射在上首铺位上时,是“午时”或叫“正午时分”(约为11:00—13:00),牧民们给羊饮水,并把放青的羊收拢起来“午休”,春夏季节里还要挤羊奶。午时被认为是最吉利的时分。结婚时,新郎一般在这个时候把新娘接回家里,或带着新娘往回返。

蒙古族认为,午时上有通天的红光,下有透地的热量。也是阳光从蒙古包天窗直射包内的时候。蒙古族婚礼是次日返回新郎家。回新郎家时,男家派精于骑术者,持羊头和喜酒到距村一、二里的地方迎接。相见后双方下马,迎接者将羊头抛于新娘马后,喜酒洒于马前,向女方送亲者致意后,飞身上马急驰。送亲者则策马追赶抢夺迎接者的帽子。倘若抢到,男方须在席前唱敬酒歌,向送亲者敬酒,敬酒后送亲者将帽子奉还男方。当然抢帽子仅是蒙古族婚礼众多环节中的一项,在整个婚礼中,新郎娶亲犹如上“战场”。抢帽子的习俗流行与乌拉特、鄂尔多斯、翁牛特等部落,而乌珠穆沁部落却热衷于“碰蹬”。

162953nd0qetls2qr4bdlb.jpg


​太阳从蒙古包东北角移到碗橱下摆处是“未时”或叫“下午时分”(约为13:00—15:00时)。这个时候,牧民们把集中“午休”的羊群重又赶往草场。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总结了许多放牧的技巧,以牧羊为例,《蒙古族民俗》所述蒙古族牧羊要找出晚归,牧人不能离开羊群,而且要看好头羊。下午牧羊要选择凉爽、通风的地方。注意太阳和风向,上午顺风出顶风归,下午则顶风出顺风归。秋天,要尽量延长放牧时间,稳游慢赶,让羊吃饱。这些都是蒙古族人长期放牧的智慧结晶,是游牧民族在常年游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正是有了这些经验,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162954r4fnhh2sez3xo42p.jpg


​太阳从碗柜处逐渐上移到东边哈纳的上端。这段时间相当于“申时”或叫“傍晚时分”(约为15:00—17:00时)。这时,畜群从草场上往回返。秋天里,牧民会选择这个时候举行招财仪式。

在蒙古族传统生活中,有许多招财仪式,如春季候鸟招财仪式、冬季招财仪式、九白马招财仪式、祭火招财仪式、祭北斗七星招财仪式等。春季候鸟招财仪式较为隆重。《蒙古包文化》中记述,这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时举行,是以春来秋归的候鸟为吉祥物,表达增加财富、生活富裕愿望的风俗习惯。当蒙古高原上冰雪消融,各类候鸟从遥远的南方回到它们繁殖地的时候,正是牧人刚刚渡过严寒而漫长的冬季,迎接阳光和煦、五畜繁殖的初春时节。仿佛北归的候鸟在蒙古原民的意识中成了增加财富和快乐的神使。因此,春季招财仪式总是和候鸟联系在一起的。招财仪式有的举行一天,有的举行三天。

162954cjxdswduuv1zawi1.jpg


​太阳从哈纳头顺着奥尼上移,逐渐从天窗消失,这段时间相当于“酉时”或叫“日没时分”(约为17:00—19:00时)。

这时,太阳即将落下,男人将畜群从草场上赶回来,牛羊咩咩地叫着,几名妇女们忙着在挤奶,孩子们帮大人不是赶回贪吃的母牛就是驱赶那些发情公牛。

162954oppd5ddp3p35odt6.jpg


​黄昏时分”或“天黑时分”相当于“戌时”(约19:00—21:00时),这时挤奶的妇女们提着鲜奶的奶桶往家走,男人们安排好畜群后回家,完全是一副草原和谐生活图。

在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的箴言里就规定,妇女负责挤奶等家务劳动,男人负责征战和狩猎。那时的蒙古族是一夫多妻,但他们和睦相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蒙古族妇女之清洁及举止文雅举世无双,她们对丈夫之情爱和服侍也实属罕见。男人们对其妻则十分痛爱,即便一个男子有10个或12个妻子,总是和睦相处,从不看到她们有什么不和谐的表现,这一点令人敬佩。

162954xxvb8ockrbcpvknb.jpg


​天空中三星高升之时,这段时间相当于“亥时”,(约为21:00—23:00时),草原上万物生灵在开始进入甜蜜的梦乡。

太阳从大地上收回美丽的余晖之后,夜已来临,满天的星斗眨着眼睛,草原上的星空似乎与人特近。这时,草原上一片宁静,偶尔传来的狗叫声划破夜空传递着某种信息,在无边的静谧中满满消失。蒙古包内,人们围着土拉嘎(类似火盆),喝着奶茶,悠闲地聊天,或者听老人讲述哪些古老的传说故事,解除一天的疲劳。

如今,我们进入新时代,草原上的人们也迎着新时代的春风开始了新的征程。一些偏远地区的老牧民仍然有根据太阳计时时间安排畜产的习俗。但草原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张和谐为底色的胶片。

来源:王者观古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3-28 22:09 , Processed in 0.0398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