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218|回复: 64

麻池古城的修筑与扩建!包头九原郡新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30 08: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位于包头市昆区南郊的麻池古城是秦汉时期赫赫有名的九原郡,它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建的三十六郡之一,是蒙恬修筑秦直道北方的终点,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九原城北以黄河为屏障,是南下中原,北上穿越阴山的必经之地。

残破的城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满地的的瓦砾表示着昔日的辉煌,这座古城里曾经出现过很多风云人物。战国的赵武灵王,在这里学习了胡人的长处,"着胡服,习骑射"改革了赵国的军队,使赵国一度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秦朝的蒙恬将军和公子扶苏曾今在这里驻军多年,汉武帝北巡时也在这里停留过,武帝时期的捉野侯赵破奴和三国的第一猛将吕布就出生在这里,王昭君与单于和亲,雄伟的行宫就建在这里。塞外边城九原是一个人杰地灵水草丰美的宝地。

九原城的始建年代大都认为是赵武灵王所建,可认真查看史料却发现,在赵武灵王括地至九原之前,已有对九原的记载。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燕文公"二十八年(前334年)苏秦始来见说文公,文公予车马金帛以至赵,赵肃侯用之"。又据《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对燕文公说:"燕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从这些史料上可知在公元前334年,九原城是属于燕国的,这是史料上对九原最早的记录。

赵肃侯是赵武灵王的父亲,又据《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可知在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才括地到燕国的九原。

又据《史记·张仪列传》载,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张仪游说燕昭王:"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这段记载也早于公元前300年,也是证明九原是燕国的证据。

九原城并非是赵武灵王所建,而是赵国占领了燕国的九原城。九原城的始建年代没有历史记载,还应早于公元前334年。

但可以肯定的是,早期的九原城,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麻池古城的样子,而是大概只有(300×270)米左右的小城,与战国边塞的其它小城是同等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换,九原城因其所在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秦汉时期中原抗击北方匈奴的战略要地,其中城址的面积也一扩再扩成为今天麻池古城阶梯状的样子。

如图,是麻池古城现在残留城墙的卫星图。

640.jpeg

九原城是由南向北错层分布的,这样的建筑形式与我国古代方方正正建城的特点是不同的,说明这座古城并非是一次建成的而是多次扩建形成的样式。
在战国及秦汉时期,建一座城要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节省开支多数时期都选用在以前城址的基础上修建、扩建。在内蒙古现存的秦汉古遗址上就能看到这一点,如有双古城、品字形古城等不规则的古城都是改建扩建后形成的格局。

那么九原城是如何一步步扩建的呢,下面作简要分析。

1、早期的九原城:

九原城是何时建的、是哪个国家建的?因为早期的九原城太小了,没有史料记载。但从麻池古城以往出土的资料中得知,曾出土过燕国的明刀,这与史料中记载的"燕西有九原"是对应的。

经过多年的实地踏查,发现麻池古城南城墙保存的较好夯土结实,在城墙的夯土中没有发现建筑残瓦。而在北城墙的夯土中,发现夹杂了较多的砖瓦和陶器的残片,夯土中多沙石,城墙损坏严重。

可以看出,建南城时此地没有建筑的垃圾,地表粘土较多,建北城时周围建筑废弃的砖瓦较多,而地表的黏土也被刮的差不多了,夯土中掺拌了沙土。

又据《水经注》载:"河水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实地分析和历史记载相符,这很明显的说明了修建南城要早于北城。南城应是九原故城,北城是五原县故城。

而战国早期的边塞小城,大部分都是200×200左右的面积。如果将由南向北的第一长方形古城(300×640米)定为早期的九原城,又不太符合战国边塞小城的建制。而在由南向北的第一个长方形的古城的中间发现有一条坚硬的土路,正好将古城分为两半,这条土路高于地表,最高处高于地表近1.5米,这难道是被拆毁的城墙吗?

由于年代久远,从宏观上分析其就是早期九原城的城墙遗迹,早期的九原城应是在麻池古城的东南角长方形(300×270米左右),应属燕国所有。

640.jpeg

2、战国时赵国的九原城:

据《史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竹书纪年》载:"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通子戍吏,皆貉服矣"。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占领了燕国九原城,学习了胡人短小精干的穿着,军队也向胡人学习,改为行动快速的骑兵在马上使用弓箭,史称"胡服骑射"。

又据《史记》载:赵武灵王"又欲从九原直南袭秦",将九原城变为向秦国进攻的军事堡垒,并将都城邯郸的部分百姓迁于九原。九原城的面积就不够用了,这就迎来了九原城的第一次扩建。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将燕国九原城的西墙拆毁,整体向西扩,形成了一个长640米宽270多米的赵九原城。

640.jpeg

3、秦朝的九原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最北面的国土是"北据河为塞"。战国及秦汉时期,黄河还未改道,九原属于河南地。秦始皇将最北边的赵国九原城,设为九原郡。

据《史记》载:"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始皇年表载:"秦始皇三十五年筑九原通甘泉直道"。又据《匈奴列传》载:"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击北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秦朝修了从陕西云阳到九原郡的秦直道,并沿黄河以南建了四十四县城作为抵御匈奴的障塞。将一些有罪的官员和大量的百姓,迁移到了黄河以南和九原郡及其附近,就形成了一个以九原郡为中心的抗击凶奴侵扰的防线。

从九原城变为九原郡,又来了大量的移民,这就迎来了九原城第二次扩建。

从现在麻池古城残留的城墙上看,古城的西墙由北向南分为两个阶梯形状,每个阶梯都向西错位。秦朝扩建的九原郡,应是由南向北的第一个阶梯状古城。蒙恬将赵九原城的西北角,向西扩出了一百多米后又向北折,延长了四百多米,又向东与东城墙会合。

赵九原城的北墙被拆除后,城墙遗址的位置形成了一条坚硬的通道。两千多年过去了,此通道明显高于周围的农田,还隐约能看到旧日城墙的影踪,扩建后的秦九原郡是赵九原城的三倍。

640.jpeg

4、汉武帝扩建九原郡后,更名为五原郡: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北方匈奴又占领了黄河以北和部分黄河以南地区,史载"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但在近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上明确记载了,汉朝初年九原还属于汉朝,并没有被匈奴奴占领。这再次证明了九原是在黄河以南,战汉时期黄河在九原城和阴山之间流淌,九原郡属于河南地,《张家山汉简》还记载了九原和西安阳,北与、旗陵是二等县,云中城是一等县,这应该是从城址面积和人口多少来划分的。但从现在看九原城遗址和云中城遗址面积都差不多,九原城遗址比西安阳、北与、旗陵要大得多,如何将九原城定为二等县呢?从这一点分析,汉初九原城并不是现在麻池古城的样子,应是秦朝九原郡的城址。

从以上记载分析,从秦至汉初到武帝时期,九原城都没有被匈奴奴占领,原因就是九原城在黄河以南,是秦直道北面的终点是汉朝的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初一直在坚守此地。

随着汉初的"修养生息",汉朝国力得到了加强,到了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据《汉书》载:"(元朔二年春)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又据《地理志》载"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从元朔二年开始,九原城再次换发了生机,成为武帝反击匈奴重要的前沿阵地。由于战略的需要,九原城迎来了第三次扩建,这次扩建后的九原城是原燕、赵、秦三国九原城面积的总和,更名为五原郡,形成了今天麻池古城的样子。

640.jpeg

经过多次在遗址中踏查,从现场查看和史载分析,本人认为,麻池古城南城是燕、赵、秦的九原故城,武帝更名为九原县,北城是汉武帝元朔二年新扩建的城叫五原县,两县合称五原郡,武帝及其后期五原郡多次出现在史载中,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到五原郡的历史地位及其变迁。
据《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冬十月,朕将巡边垂,……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武帝玉驾亲征匈奴,路过五原郡,应在五原郡停留数日歇脚,后将匈奴赶到了北方苦寒之地。而此时,汉朝周边的小国,不服汉朝的都被灭了,南越国国王的头也被割下,东西南北汉朝称为蛮夷的国家都臣服了大汉天朝。

武帝御驾亲征匈奴后,五原郡等地出现了歌颂武帝功迹的文字瓦当,在麻池古城西南的召湾汉墓群出土过"单于天降"和"四夷尽服"瓦当。本人认同张海斌老师的观点,应读单于天降(xiang),匈奴单于被大汉天朝降服的意思。而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多出现文字对瓦,如"长乐未央"和"长生天极","与天无极"和"与地无疆",都是一对一对的。而包头出土的"单于天降"和"四夷尽服",也应是对应。瓦意为匈奴单于被大汉天朝降服了,四方的蛮夷都臣服了汉朝,与中原发现汉代的"汉并天下"应当是同一个意思。

从这些建筑用瓦和历史记载中看出,汉武帝时期五原郡的建设规模是很大的,是历史上九原城最繁华的时期。而包头出土的另一款瓦当"单于和亲",应是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和亲的证物,与同时出土的"千秋万岁"也应当是一对瓦,瓦意是单于和汉朝和亲了,太平的日子能延长千年万年。反映出当时边疆的百姓对和平的期盼与向往,这几款文字瓦当都应出自汉代麻池古城的高档建筑之上。

5、汉九原县与北魏的九原县:

据《水经注》载:"河水屈东过九原县南,……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

从这段记载中发现有两个九原县,很多学者都将三顶杖房古城当做汉代的九原县。但仔细分析,本人认为,三顶帐房古城是北魏时期的九原县,麻池古城是汉代三国时期的九原县。《水经注》是北魏丽道元所著,他曾经来过九原地区,写北魏时期的城址不应写错。当写到三顶帐房古城时说是九原县,应是当时北魏的九原县,写到麻池古城南城时说的是九原县故城,应是汉代的九原县。

有些大的战汉时期的郡名和著名的古城,其名称会被后人延用或挪用。如包头本地的固阳县,战国时期就有,据《史记·魏世家》载 "魏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以备秦及西戎"。到汉代也有稒阳县,北魏时期也有固阳县,我们现在还有固阳县,但地理位置都不同。还有上郡、云中等地名,战国秦汉时期都有这些地名,只是同名不同址。九原县也是这样的,战国秦汉是同一地,但汉末到北魏时期黄河改道至麻池古城的南边,九原城可能是遭了水灾无法居住,北魏把九原县迁移到了三顶帐房古城。而战国秦汉时期的三顶帐房古城,可能与西安阳有关(需近一步考证)。
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吕布的老家,据《魏志·吕布传》中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可以断定吕布就是麻池古城南城的人。

综上所述,九原城作为战国秦汉时期著名的古城,从它的形制上看,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它应产生于燕国,发展在赵国和秦朝,辉煌于两汉,陨落于三国以后。

以上是个人观点,望专家指正。

写于:2016年3月8日

作者简介:梁坚,喜读包头文史,对于书中那些“语焉不详”的古迹,总会亲自前往踏查。凭着他对古代器物的辨识功底,常有意外之惊喜发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包头古城考证之外,梁坚更痴迷于中国骨器的收藏与研究,年深日久,颇有心得,在圈子里很有影响力。



来源:家乡的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3-29 23:07 , Processed in 0.0462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