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783|回复: 61

历史留痕!包头市李星学与石拐地区煤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9 14: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星学与石拐地区煤田(上)


作者:张洪松


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我国在进行工作的时期,迫切需要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改善人民生活,并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条件。重点保证工业和国防建设对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的需要,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当时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全面、系统地勘测地下资源,缺乏能源工业建设首先必备的地质档案资料,地质工作的开拓先行进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640.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地质工作在“国民党遗产二百多人”的落后基础上很快地恢复与发展起来。至1952年8月地质部从重工业部中分设出来时,国家调集和培训的地质技术人员已有1000多人。1952年11月17日至12月8日,北京召开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陈云在会议上指出:“地质工作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目前更应根据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燃料工业等建设的需要,在一定时间以内,探明一定的储量。地质事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已成了一项最重要的事业了。”1953年9月29日,周恩来在阐述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时指出:“所谓先行企业,就是动力、地质勘查、交通运输,它们是开路先锋。”

与毛泽东、周恩来有过几次深谈的首任地质部部长、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感觉到了肩负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地质部一成立,他就从地质部、从全国调入了一批有实践经验、年富力强的专家担任勘探工作的主力,做技术领导工作。1942年毕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地质系,1942—1949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练习员、技佐、技士,1950—1951年,被李四光点名调入其领导下的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作,后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任首席专家的李星学,自然引起了李四光的关注。

640.jpeg

自1952年开始,国家将包头列为重点建设地区,包头市钢铁、机械制造、兵工产业基地的地位开始确立,包钢建设需要就近配套建设的煤炭基地变得迫切起来,而自清雍正二年开始有着100多年煤炭开发历史的石拐地区自然成为首选,引起了包括地质部在内的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李四光就此对石拐地区有过深入的了解,根据残存的民国时期有关石拐地区地质资料和漠南矿业公司、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大规模开采的历史,推定石拐地区一定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他心中已经有了石拐子煤田地质勘探工作队队长的第一人选——李星学。

640.jpeg

根据曾经跟随李星学参加过石拐子煤田地质勘探的岳崇书(赤峰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高级工程师)的回忆,1953年李星学上任队长后,首次在职工大会上发表讲话说:“地质部调我支援华北和内蒙古地质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找矿,查清石拐子煤田资源,我深感光荣,大家更光荣。野外地质工作虽然艰苦,但我的心情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就是两个字——快乐!”职工们为李老师言简意赅的讲话热烈鼓掌。他接着说:“我们从南京一起来的几位,先到地质部接受任务,李四光部长亲自签字并为我颁发特聘队长委任状。从北京来内蒙古临行前,李部长指示:1953年煤田勘探任务是艰巨的,而1954年的任务则更巨大。就煤的所需矿量而言,相当于1953年的八倍以上,煤田勘探项目相当于1953年的210%以上,钻探工作量相当于1953年的319%,槽探工作量相当于1953年的521%,地质测绘(大于万分之一的地质图)工作量相当于1953年的280%,为满足工业基地的需要,炼好我们的钢铁,我们的任务是十分迫切的,我们的工作不能有任何的迟延,要为明年大规模进行详细勘探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你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一定不愧为新中国的特殊战略的‘侦察兵’。”

李星学与石拐地区煤田(下)


作者:张洪松


1953年春,李星学率领全队人马从张家口出发,到达大青山深处的石拐子煤田勘探区。在此之前,由于地质勘探队伍的形势是千钧重负,有将兵少,地质院校毕业生寥寥无几,难以支撑地质工作的全面开展,石拐子煤田勘探工作队华北地质局决定压缩机关人员编制,抽调机关处室的青年干部跟专家学地质,要求专家“传帮带”,一年就把人才培养出来。在李星学领导的石拐子煤田地质勘探工作队中,除了原苏联专家顾问柯罗特基以及田本裕、顾知微等专家外,还有华北地质局的10名青年机关干部。

640.jpeg

在石拐地区一年多勘探期间,在原苏联专家顾问柯罗特基的指导下,李星学所带领的工作队的足迹遍及石拐的沟沟坎坎,在石拐子煤田区域徒步踏勘了六个井田和四个矿区,测绘面积达88平方公里,并进行了勘探详查和首批钻探工作。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测绘人员留在一处山顶上的木桩,李星学主持编制出《石拐子煤田地形地质自然剖面图》《石拐子煤田区域地层综合柱状图》等1∶10000的地质图。他得出了石拐地区煤具有“三低一高”(低灰、低磷、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特性,拥有焦煤、气肥煤、瘦煤、无烟煤等多个品种的结论,明确石拐地区至少有约1.16亿吨的原煤储量,并拟定出探矿工程施工方案。1954年3、4月间,李星学执笔向华北地质局提交了《内蒙古石拐子煤田地质初勘报告书》,明确内蒙古石拐子煤田为多煤种的规模巨大的煤区。5月,华北地质局将报告提交地质部。不久,李星学在《地质学报》1954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内蒙古大青山石拐子煤田的地层及其间几个不整合的意义》的学术文章,系统分析了石拐地区煤层的成因,首次命名或介绍了杂怀沟组、召沟、长汉沟组等大青山煤田地层。同时,身为古植物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史专家的李星学在石拐地区的二里半沟、公忽洞等处发现并收集了众多的鱼化石和植物化石,为他后来继续从事古植物学、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实物标本。曾经参与石拐子煤田地质勘探的岳崇书等华北地质局的干部,在李星学的精心培养下,由外行变内行,后来成为地质勘探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0.jpeg

李星学所带领的勘探工作队在石拐地区的勘探,为1954年华北地质局派出多支地质队对石拐子煤田进行大规模详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5年5月,石拐煤矿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了,并于1957年建设起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的内蒙古地区第一座现代的煤矿石拐子召沟平洞,石拐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步入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阶段。



来源:魅力喜桂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3-29 15:31 , Processed in 0.0439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