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11|回复: 17

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快来这里了解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1 15: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包头最早迁入的汉族是在赵武灵王时期。明末北元时期,汉族人口的迁入,使土默特地区出现了板升农业和城郭。清朝时期,走西口大军的迁入,成为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它改变了包头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把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包钢建设时期,以东北人为主的产业大军的迁入,使一座钢铁城市屹立在草原上。

640.jpeg

有人说,包头是一座移民城市,因此,这座城市始终突显着其包容大度的气质。或许,正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城市气质,才使全国各地的移民一次次涌向这里,并成为包头的主人,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意义的贡献。

A 第一次移民是赵武灵王时期

据载,春秋战国以前,今包头地域土著先民曾称土方、鬼方、犬戎、匈奴等。最早迁入的汉族是在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打败林胡、楼烦,然后“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九原即今麻池一带。武灵王在修筑赵长城的同时,选择了包头地区这片黄河较为稳定的渡口,修建了九原这个军事据点。在城中屯有重兵,并迁徙大量内地官吏、大户的部属充实边境,屯垦农田,使之逐步成为赵国西北部的军事重镇,有效地保障了赵国西北部地区的平安。

秦汉时期,又多次迁汉族至包头故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令蒙恬发兵30万驻河南地(河套平原及以南),因河为塞,筑44县城。然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迁榆中(河套、包头)三万家,拜爵一级。”秦在今包头故地设九原郡九原县,也是我国最早设置的郡县之一。秦亡后,包头故地又被匈奴占据。

640.jpeg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

此战大获全胜,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设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五原郡(包头),从内地迁徙10万人到这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长城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王莽时期,又“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转众郡,……长吏送自负海江淮至北边”。

据我市学者张贵老师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包头有移入的移民,也有移出的移民。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被东汉移至今河套、包头等地,之后,秦汉迁入包头故地的汉族又都迁回自己的老家。曹魏时期,包头故地等处的匈奴1万户也被迁至山西。

北魏时期,鲜卑族入驻包头,还将敕勒族迁至敕勒川一带。北方六镇起义后,起义人员又随军至河北、山西等地。

640.jpeg

唐朝时,设中受降城在包头,再次迁徙汉族至黄河北。辽又“徙其民于阴山南”,至元代,汉族仍不断迁来阴山南北。

B 明朝的移民建起土默特板升城

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无力对付北方强大的蒙古族势力,将东胜州(托克托县)、云内州(土默特左、右旗)、丰州(阴山南)等地14万户迁至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后土默特成为阿拉坦汗的驻牧地。

阿拉坦汗于隆庆五年(1571年)与明朝政府实现了互市,使蒙汉民族间一直处在和平交往的环境中。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以及戍卒,因不堪官府的压迫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便纷纷迁入漠南蒙古西部地区。还有农民起义者、白莲教徒等明王朝通缉的犯人等,也纷纷逃至漠南蒙古地区。这些汉人迁入后,建立村舍(蒙古语称作板升)、开垦农业。而且手工业、商业也随之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日用大都能够自行生产,不全是依赖长城以内的供给。人们通常对土默特地区的农业生产叫作板升农业,反映了土默川一带农业的发展和定居村落的关系,进而使土默特地区出现了城郭。据统计,1551年至1570年间,土默特地区的汉族人口大约有5万人。阿拉坦汗与明王朝建立互市关系以后,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到十六世纪末时,仅土默特地区就约有汉人10万左右。

640.jpeg

清朝建立之后,对漠南土默特部时时提防。清政府把漠东科尔沁部中的茂明安和四子王两支部众迁来,安插在漠南与漠北之间;把漠东科尔沁部中的乌拉特部众迁来,安插在漠南和漠西之间。又使一部分蒙古族迁入包头地区。公元1633年,哈撒儿的直系后裔茂明安部从呼伦贝尔草原西迁到艾不盖河上游,定居在今天的达茂旗。

C 最大一次移民潮 走西口

从康熙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300年间,口里的老百姓为谋生而逃荒或移民到包头等地,这便是包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

他们先是春出秋归的跑青牛犋,尔后领着老婆孩子举家迁到西口外定居。在1900年庚子赔款之后,近代史上有名的“贻谷放垦”即清王朝苦于财政枯竭,采取了由官方政府放垦蒙荒的办法以增加财政收入。这时又有诸多的口里人涌向西口外。在明长城以北的地区,就是今日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向来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这时又遇上了宽松的政策,再加上蒙古族人民敦厚好客,不事农耕,愿意把广阔的土地让给汉民耕种。于是走西口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理想之地。

640.jpeg

“走西口”实现了口里汉族人民和口外蒙古族人民的大融合,改变了包头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D 全国支援包钢 包头变身钢城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把包头确定为国家重点工业基地,并把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中的5项即包钢和内蒙古第一、第二机械厂以及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安排在包头。1954年后,随着“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支援包钢的热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动员8万多名职工迁往包头援建包钢。随之,家眷们也陆陆续续到来并定居包头。从此,包头市增加了两个行政区域,昆都仑区和青山区。这一次移民潮以东北人和河北人为主流,包钢大军很多是从辽宁省鞍山市的鞍钢而来。一、二机厂则以河北人居多。至今,昆都仑区的口音仍以东北人口音为主。包头的钢铁文化因此带有浓厚的东北文化痕迹。

640.jpeg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国家、时代、城市与个人的命运在这40年中紧紧交叠,互相印证。40年来,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包头的经济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切,离不开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商人及其商业资本的涌入。

温州商会、乌盟商会、江苏商会、福建商会、湖南商会……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多元商会文化。包头市现有各地商会30家,区旗县商会约50家,他们在包头从事着餐饮、文化、旅游、建筑、贸易、零售、网络、科技、服装、服务、工商等10余个行业,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同时打通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与交流。

近些年,又一股移民大规模涌入,在包头的各建筑工地以及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甘肃、宁夏、乌兰察布等地农民工的身影。一般来说,男性在建筑工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女性从事家政服务,也不乏小商小贩者。由此,在城乡结合部比如昆都仑区的北沙梁等地,就成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地。一部分发展得稍好一些的人则租住市民的房屋甚至在城市里购买了拥有个人产权的房屋。

据了解,近些年包头市外来务工人口约增加了20余万人。他们虽然属社会最底层的打工者,但他们对于包头市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说,也是功不可没的。




来源:包头日报

发表于 2021-8-12 00:08:53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我也是移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3-28 22:50 , Processed in 0.0448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