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925|回复: 8

包头市石拐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2 16: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石拐,又名石拐子。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按汉语解释,取当地的地貌特征,即从后坝福永居——当铺窑子一线西沟来的山水,在与正沟交汇处有一山石,呈尖锥状,迫使山水与正沟河水汇合拐了一个弯向南流去,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认为,石拐为蒙古语“喜桂图”的转音,意为“有森林的地方”,历史上石拐一带确有森林,现在五当召还残留有天然油松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地方为蒙古语“扎拉”,是“沟壑、山谷”的意思。


11.jpg

石拐全景


石拐以煤出名。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山地区一般还烧不起炭,伊盟的大炭因喇嘛湾还没有修起大桥,靠轮渡,交通不便运不过来,顶多生产队到武川流通壕、马王庙拉点臭炭(褐煤,燃烧时有一股臭味得名),回来分给社员(当时的村民),能烧起石拐营盘湾大炭的只有公社、供销社、大队等公家单位。


石拐沟煤田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煤系总厚度1600米左右,总储量约7.2亿吨,可开采储量3.4亿吨。石拐沟煤炭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煤质优良、品种较齐全,有焦煤、气煤、肥煤、瘦煤、焦肥煤、弱粘结煤、无烟煤和长焰煤9种,是上等的工业用煤。


一、历史沿革


清朝前期,境内为蒙古族乌拉特部游牧地。乾隆年间开始,以正沟为界,正沟以东是五当召(广觉寺)的膳召地,由绥远将军监理,称蒙地或召地;正沟以西为乌拉特三公旗游牧地,后为萨拉齐厅管辖,称民地。清末民地老百姓自行组合开小煤窑,所采煤炭,先是自用,后来发展成商品,其市场是附近的城镇。光绪年间,土默特煤厘局在石拐沟设税卡。辛亥革命后,1913年,晋西镇守使、国民军第九师师长孔庚,伙同地方各界实力人物,在包头创办了绥远境内第一个大型煤炭企业——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租赁了广觉寺的喇嘛坝山场,办起了煤窑。


绥远当时燃料缺乏,煤炭是畅销商品。一些商贾、豪绅为了赚钱,纷纷来石拐开办煤炭实业,一些煤炭公司应运而生。在民国初期,石拐地区除漠南公司之外,较大的煤炭公司还有富绥、冀昌、广兴、跃塞等;但很快被漠南公司挤垮或吞并,石拐煤田由漠南公司独家开采。


日军侵占时期,成立大青山炭矿股份有限公司包头矿务所,将所掠夺煤炭运往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绥远省政府接收了石拐沟的各个煤窑。由于日寇拆毁了包石铁路,关闭破坏了各个煤窑,对煤炭生产和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当时包头的煤炭十分紧张。国民党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来包头视察后,决定成立绥远省包头石拐煤炭管理所,委任赵炽昌为所长。当时,山西应县、山阴县等地来包头的胶轮马拉大车很多,包头商会就把这些车辆组织起来,利用日伪拆除铁路遗留下的公路,去石拐沟抢运煤炭,并将原来驼运公会的骆驼也用来运煤,通过马车拉、骆驼运,使绥远省和包头市生产、生活用煤初步得到缓解。


新中国成立后,在石拐沟大发村成立了由五人组成的“煤炭产销委员会”,管理煤田各窑的生产和矿工的生活。1950年7月20日,在沙林沁成立乌兰察布盟五当召直属区政府,煤矿归区政府管理。1951年7月1日,在大发村正式成立石拐沟矿区人民政府,同时撤销“煤炭产销委员会”与“五当召直属区政府”。1956年11月1日,划归包头市,成立包头市石拐区人民政府。1957年,政府驻地迁石拐镇(今旧石拐河北村);1958年,石拐镇被特大山洪冲毁,政府所在地搬迁到新石拐(今址);同年9月,五当召地区划归石拐矿区。1963年12月10日,吉忽伦图公社划归固阳县;25日,国庆公社划归包头市郊区。从此,石拐矿区由工农牧业俱全转变为单一的工矿区。


解放后的1950年,石拐矿区年产原煤7万多吨。1958年,包头矿务局成立,建局初期,原煤年产量92万吨。1958——1989年的31年中,累计产原煤5138万吨,累计工业总产值8.9亿元。1990年后,石拐矿区煤炭渐趋枯竭。


二、日本侵略者对石拐煤矿的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石拐煤矿垂涎欲滴,称“小小的包头,大大的石拐”。日军侵占时期,强行没收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所有资产,成立大青山炭矿股份有限公司包头矿务所,将所掠夺煤炭运往日本。为更便捷地掠夺石拐煤炭资源,1938年,伪“包头市公署”接受日本“厚和铁路局”命令,抢修包头至石拐的铁路。路基工程由伪“包头市公署”建设科土木股负责,“厚和铁路局”负责铺设枕木和铁轨。工程工期紧迫,使用劳动力很多。起初是抓劳工,后来因抓劳工困难,后来改为由伪市公署向所辖的七个镇公所要民工,劳工的工资分派到商号或由居民负担,由镇公所开条子,发给劳工,劳工拿上条子到各商号和居民索要。


除抢修包石铁路外,日本侵略者还修建了包固公路。包固公路由包头到大庙和前店,为伪“包头市公署”建设科土木股的任务。再往北由伪固阳县政府负责修建。包固公路修建征用大批劳工,只用半年时间就完工,病死、累死劳工一百多人。


1938年秋,包石铁路通往大发窑煤矿。铁路通车后,日本侵略者大量抓捕劳工下窑掏炭,还从包头死人沟、讨吃窑抓走许多要饭的下窑。矿工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不如牛马,惨死的人不计其数。日本侵略者为了大量掠夺石拐沟煤炭,1939年春,指令伪“包头市公署”成立“包头大青山煤炭场”,场址为强行侵占的包头福成元巷36号姚忠厚的大院。煤炭场由一个姓李的翻译负责,跑业务的叫李喜。日寇把煤炭分成几等,第一等是大块煤,第二等是小块煤,第三等是混煤。一等大块煤不准任何机关动用,必须全部装上火车运往日本;二等小块煤被分配给各机关、部队,列为军用煤;三等混煤运到包头西站,再用畜力车拉到“大青山煤炭场”。拉到煤炭场的煤,除了分配给市内的发电厂和各生产单位使用外,对居民的生活用煤实行最低限度“配给”。当时,包头有马车公会,会长是郭世俊(郭成事),还有小运输把头费德功。拉运煤炭的个体运输车辆,都由马车公会分派。
日寇除了集中力量掠夺大发窑的大块煤炭外,还把魔爪伸到大瓷窑、小瓷窑、水磨滩、三道营梁、四道营梁、喇嘛坝等各个煤窑。日本侵华八年期间,光是石拐沟的大块煤炭,就运回日本本土大约200余万吨。


1945年,日寇即将投降之际,对石拐沟各煤窑进行有计划破坏,切断了挖煤通道。“厚和铁路局”将包头至石拐矿区的铁路全部拆毁,将拆除的枕木和铁轨等材料一起运走。日寇在拆毁铁路时还扬言“待二十年后再见”。


三、战事


1938年9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3营,在团长王尚荣指挥下,神速地包围了石拐,以猛烈袭击打死打伤日伪军200余人,俘虏伪团长以下3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子弹数万发,还有洋烟、电台等物资。


1938年10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3营,在营长陈刚率领下,夜袭石拐沟,消灭日伪军100余人,炸毁1辆装甲车。几天后敌人来报复,九连一个班没来得及撤离,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击毁敌汽车4辆,当天黄昏突围。


1943年,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队袭击石拐火车站,日本人被迫关闭矿井,铁路停运。


1944年3月的一天夜里,国民党第八战区骑兵挺进第五纵队(简称“挺五纵队”)一部在司令鄂友三指挥下,从固阳一带奔袭石拐沟,在石拐日军医院里活捉了2名日军伤员,并开枪疑敌,随即向柳树湾一带撤退。日本顾问紧急调来驻大发矿的4个矿警小队450余人。因为事发时是黑夜,日本人不敢迫近追击,只是边开枪边尾随挺五纵队。


第二天上午,矿警队和挺五纵队在柳树湾遭遇,战斗打响。矿警队在日军顾问的指挥下,分成小队对柳树湾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依仗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对挺五纵队发起了猛烈进攻。


挺五纵队官兵多是后山当地人,熟悉地形又枪法极准。双方先是对射,挺五纵队阵地只听见枪声,始终看不见人,人都趴在黄土沟里。日本人哇哇乱叫,但矿警队都知道鄂友三队伍的枪法准,所以都趴在地上,谁也不敢抬头,抱着枪乱放一通。


相持到太阳落山时,突然西边枪声一下子就像炒豆子一样响了起来,原来鄂友三怕相持时间太长被包头赶来的日军困住,指挥队伍冲出包围撤走了。
这次战斗打了一天,枪打得很激烈,可是伪矿警队不敢进攻,只是隐蔽对射,所以伤亡不重,挺五纵队带着2名日军俘虏安全撤离。


四、解放前老石拐街的字号和店铺


石拐地区因有漠南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五当召和丰富的煤炭资源,早在民国初年,老石拐街就成为石拐周边地区各乡、镇、村、沟中最为繁华的一条商贸小街,吸引了大批商贾和小商小贩,成了善男信女、矿工、民夫和周边地区群众的购物集贸中心。
石拐老街长约2里,宽约3丈有余。至解放前,已有商号、店铺四、五十家。


(一)六陈行


旧时经营售卖粮食及其加工产品的作坊,包括米面、碾磨坊、油坊、酿造(缸坊、酱醋)坊等


德厚义是石拐创立最早、财力最为雄厚的第一家字号。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山西代县人孔昭明开设“德厚记”商号,资本金白银3000两,总店位于现包头市召梁三官庙街,咸丰年间改名为“德厚义”;后在五当召、石拐设支号。石拐支号简称“德记”,五当召支号简称“厚记”、包头总号简称“义记”。石拐支号经营方式为股份制,股东有张立业、王天惠、赵殿魁、赵殿文、张文玉、杨生义等。在石拐前街、后街都设立店铺,习惯称为前德厚义和后德厚义。前德厚义有缸坊、酱醋坊和油坊;后德厚义有碾、磨坊和粮、米、面仓库。德厚义有店员一百几十人,运输、碾磨等驼马数十头,自备有客栈、伙房。每年收储大前山前后的小麦、莜麦、糜、谷、黍、麻子、胡麻等,加工成白面、莜面、小米、炒米、炒面、烧酒、豆酱、胡油等,除售给周边乡镇的居民外,主要供给五当召喇嘛和各煤窑。德厚义还兼营旅业务,跑大库伦(乌兰巴托)做买卖。1956年撤销字号,转为公私合营。


除德厚义外,解放前石拐的六陈行较大字号还有义恒茂、德厚勇、协盛泰(南街、北街都有店铺)。


(二)杂货店


解放前老石拐街经营杂货店的最多,一条小街共有十五、六家。包括:韩有庚、郝三狗、张栓志、王伦、张伦怀、孙玉庚、贾宗全、张贵廷、郝金祥、张三毛等店铺。这些杂货店大多门面不大,但装潢古朴,在大字牌匾下立有红门栏杆,门槛内即是柜台,柜台后是货架、账台、座椅、水牌等。这些店铺,虽本小利薄,但货物齐全,讲求信誉,待客周到。店员大多只有三五人。主要经营土布鞋帽、绸缎、茶叶、白糖黑糖、生烟、笔墨纸张、火柴、香烛等。有的店铺也经营山货、农具、绳索和锅碗瓢勺、瓦罐、大瓮、火炉等。


(三)干货铺


干货铺也叫干炉铺,做干货的师傅也称干炉匠,主要经营烤白饦(回族烤制的面饼,也称饦饦馍)、炸麻花、灌麻叶、烤蒸馍、油旋儿等食品。最有名的干货经营者有:浑源二子、刘苏云、张银银、苗有良、李富。其中苗有良的灌糖麻叶和各色米麻糖最为有名;李富除经营干货外,其铜壶大碗茶汤也很出名。

12.jpg

烤白饦


(四)铁匠铺


也叫铁匠炉。主要制作鞋钉、马掌、车锏(旧时花轱辘木轮车车轴部分的重要部件,类似于现在的柱状轴承,须经常淋油,保持润滑,避免磨损)、瓦钉(花轱辘木轮车木轮上钉的有帽大铁钉)及其它生活中的铁制品。姚铁炉、史铁柱和三油坛(刘勇)是三家最大的铁匠铺。其中姚铁炉是世家经营,尤以姚三、姚四的手艺最好。


(五)肉铺


有钟喜山肉铺, “义恒茂”字号也兼营肉类。以羊肉为主,也售卖猪肉、牛肉。日伪时期,东北迁来一人,经营驴肉铺,姓名已不可考。这人将调料水给渴极了的毛驴喝下,待调料味被毛驴吸收后宰杀,然后用开水褪毛,售卖的带皮驴肉味道十分鲜美,名传四周。


(六)药店


在老石拐街的南街,有一家杨全清药铺。杨全清通医术,售药兼门诊。药品以中草药及各种丹、丸、膏、散为主,兼售西药。此外,协盛泰字号也兼售中草药。


(七)旅店


南街口有苏三店,北街末有叶芦店,都是车马大店,有伙房、马厩。街心有三伦怀留人小店。


(八)鼓匠房


老石拐最早的鼓匠房是二圪蛋鼓匠房,后由他的干儿子高宝儿继承,于是改名为高宝儿鼓匠房。高宝儿是山西崞县人,能说会道善谝啦,他的鼓匠房名扬石拐八道沟。鼓匠房后来由石拐街上倒到西梁。鼓匠有“小崞县”、“大崞县”、桑虎子、拐连柱、二台吉、徐四洋、二蛋、任文寿等。这些人中,最有名的是“小崞县”和“大崞县”。“小崞县”能惟妙惟肖吹出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角色。尤其是在娶亲的轿夫“颠轿”时,围观人群往往堵塞街道。
高宝儿鼓匠房还有两乘花轿,供人们娶亲时租赁。花轿的轿头是高宝儿的徒弟武二昌,轿夫临时雇用。高宝儿死后,武二昌继任班主。


(九)赌场


1940年秋,石拐地区伪保长何宝柱在石拐大庙斜对面开办了“叶芦店赌局场”,赌场的赌博形式为“掏宝”(“压宝”)。赌场是一处大院,在当院用白布搭一顶凉棚,地上铺着纯羊毛“宝毡”,赌场可容纳200余人。赌资大部分是现洋,个别时也有伪蒙疆票。出名的耍家是王二宏、刘喜维,每次来赌博,都是用洋面袋子装着现洋下注。
赌场有一个班的武装保护,班长人们叫王八久,带两把驳壳枪,兵丁配备张作霖沈阳兵工厂生产的韩麟春式步枪。
赌场最为鼎盛的时期为1941——1943年秋期间。何宝柱曾请来包头的大戏班子,一唱就是半个月,名角“水上漂”曾几次来大庙戏台唱戏,演出时节,数千人云集,赌场也生意兴隆。
1945年秋,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何宝柱潜逃,赌场关闭。约1950年,何宝柱被拘捕镇压。


(十)妓院


1939年前,在今大发街入口处,暗娼活动比较集中。其中来自包头转龙藏一带的妓女母女2人,人称“大母猪”、“小母猪”很出名,这母女两出没的这一片被人称为“母猪渠”。


日军侵占石拐后,由于日军掠夺煤炭的需要,产煤量大为增加,经济畸形繁荣,1941年春,包头(今东河老城)牛桥街“平康里”妓院老板在石拐武二昌鼓匠房的大院里开设妓院,人们把这家妓院 “鼓房窑子”。“鼓房窑子”租用武二昌的8间西房,有妓女十几名。1945年,日军投降,妓院随之萧条。1946年,妓院被鄂友三部散兵夜间骚扰,第二天深夜,妓院老板乘马车躲回包头,妓院倒闭。


(十一)其它店铺


还有一些小本小利的小店铺,也分布在老街上。这些店铺有:王友小鞋铺(后转为狗不理鞋铺)、郝满金裁缝铺、张二林理发铺、崔交齐豆腐坊、高曙光豆腐坊、姚正宗酱铺、三台吉烟馆(出售洋烟、不设烟枪)。


五、石拐文物、古迹


(一)长汉沟窖藏铜铁器


1997年7月16日,石拐矿区一居民在矿区东约2公里的长汉沟支沟公积汗沟发现一批窖藏铜、铁器。石拐公安分局大发派出所所长李党彪及时将这批文物收缴,后移交包头市文物管理处。据发现者讲,所出铁器均放置于铁锅内,下面几个锅摞在一起,上部扣着一口锅。出土文物共36件,包括铜锅1件、铜制薄壁容器1件,铁锅4件、马镫4件、盏1件、锁2把、纸钉1件、凿2件、锄4件、斧4件,墨斗、锉、坩埚、镬、衔(马嚼子)、抹(俗称“泥叶”)、刀、剪、镰、镣各1件。据专家考证,此窖藏出土文物为元代汪古部居民日常所用之物。


(二)竹子化石


2011年底,石拐文物工作者在当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竹子化石群落。发现的竹子化石群落为地表裸露的化石层,范围为200米×50米。化石以竹类植物为主,同时伴有多种阔叶植物。化石形状完整,竹根、竹干、竹节、竹叶都保存得非常完好,颜色呈灰褐色。


13.jpg

竹子化石


(三)石拐境内的战国赵长城


石拐境内的赵长城,由东北方向随山势进入石拐地区,直到后营子乡东坝岩村与国庆乡的交界处,全长大约有十四、五公里。有的地段还保留下一、两米的高度。这段赵长城全部用泥土夯筑而成。


(四)神树湾的古柳


通常认为,石拐地名含义为蒙古语“喜桂图”的转音,意为“有森林的地方”,历史上石拐一带确有森林,上世纪五十年代,石拐沟里长满了柳树、榆树和杨树;那时,石拐沟直径1米以上、腰围3、4米以上的柳树、榆树和杨树至少有20余棵,其中最粗、最古老的一棵,要数神树湾的古柳。第二棵是石拐沟大庙院内的参天大杨树,这棵树直径2米以上,树形盘曲古怪,估计与大庙的年代相近。第3棵在石拐沟旧时最大商号德厚义院内,这棵树挺直高大,树冠呈圆形,树旁有辘轳井1眼,井水甘冽可口,是酿酒的好水。第4、5棵长在旧石拐街东边农家的房后,两树并排,枝丫交错,其树龄均在150年以上。


其中最大、最古老树木,是位于格亥图村末3条大沟的汇集点神树湾。此处避风、向阳,四周群山环抱。这棵柳树并不高,约有4、5丈,粗壮的主干直径2.5米以上,主干腰围10米以上。树干像螺旋斜扭而挺拔,表皮皴裂,褶皱的沟纹差不多有2寸深,巨大的树冠约有400多平方米。


为了巩固树根,不知什么时候,在树的根部有序地围砌了一圈3尺余高的护石。护石的北部上方竖立着一座比人还高的神龛。神龛的1丈之外,有1眼7、8尺方圆的水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口的南北方向横着1个巨大的石槽,可供数十头牲畜同时饮水。


最令人惊叹的是栖息在树上的各种鸟,多得出奇。百米之外,就会听到群鸟的鸣叫声。栖息在树上的鸟有的是留鸟,有的是候鸟,这些鸟有山雀、黄鹂、鹧鸪、山燕、红雀、乌鸦、野鸽、画眉、红嘴燕、喜鹊、虎不浪(伯劳)、布谷鸟等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树的枝杈间夹着挂着各式鸟窝,大的有洗脸盆大小,小的只有拳头大小。


更为神奇的是,与众多鸟儿同栖这棵大柳树的还有一条长2丈有余的花斑巨蛇,蛇的年龄众说纷纭。每当巨蛇爬近树时,栖息树上的群鸟,为了避免自身、所产的卵或幼鸟被蛇吞吃,往往盘旋于蛇的上方,叽喳乱鸣,叫骂不停。


正是这种大自然奇异的造化,当时的乡民把古柳树视为神树。经常有人前来祭拜,敬献书写有“有求必应”、“百求灵验”字样的红色锦幛缎带,悬挂于神龛顶的树干上,把古老神树妆点的更加庄严神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中,巨蛇被胡芳树等一群革命青年打死。开采煤矿超量汲取地下水,使圆井干涸,古柳树也被一场山洪冲走。


除古柳树外,其余古树也已不复存在,有的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的毁于文革动乱之中。从此,石拐地区再也见不到那样大的树木了。


(五)石拐地区寺庙


1、五当召


位于石拐东北约45公里的吉忽伦图苏木五当沟内的大青山深处。


“五当”为蒙古语,意为“柳树”;原名巴达嘎尔召, “巴达嘎尔” 为藏语,意为“白莲花”。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错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兴建,经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多次扩建,逐步扩大始具今日规模。因召庙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称其名五当召。五当召依地势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经堂、僧舍2500余间,占地300多亩,分布在1.5公里长的山坡上。


五当召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


14.jpg

五当召全景


2、大庙


位于老石拐街北,庙群坐西向东,依山逐级而建,由二院(上院和下院)、五殿(即关帝正殿、龙王殿、马王殿、吕祖殿和奶奶殿)、一台(古戏台)组成。


庙门建于石头台基上。台基约1丈宽,4、5尺高。出庙门顺石阶下台基,台基南北两侧各挺立1根旗杆,石阶两旁各蹲踞一对石狮子,石狮子连底座高约七八尺。庙群对面隔街是古戏台和戏场,戏场平坦宽阔,是街心的一部分,平日里车马行人不绝,每当庙会、唱戏,戏场人山人海。


古戏台高数丈,宽5、6丈,戏台沿离地7、8尺高,台沿由1尺多高的石头砌筑、雕刻而成,石雕上间隔着一只只小石狮子。前台南北两侧各有1根红漆大柱支撑台体,十分壮观。台面金砖墁地。前后台由精致的木刻花棂屏风隔开,左右各设“出将入相”门。古戏台除唱大戏外,也是解放初期各种政治集会、文化活动的场所。1958年8月7日,古戏台被洪水冲毁。


进入庙门,南北各有一排厢房。解放前,地方士绅樊纲先生曾在这院子创办私塾学堂。


院西正前方上十余级石头台阶为月台,月台上建有关帝正殿。殿内塑关公神像、左右侍立关平、周仓;殿内金碧辉煌,彩绘连环,绘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殿堂左壁下,竖立一口关公大刀,兵器架上还竖立着长矛、画戟等古代兵器。每年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日,敬奉者不断。


出关帝殿,左侧是吕祖殿和奶奶殿,右侧是龙王殿和马王殿,与关帝殿相比,都略显矮小。


吕祖殿供奉的吕祖(吕洞宾)金脸青袍,五绺短须,笑容可掬,端坐台上。


奶奶殿奶奶塑像姿韵袅娜,服饰轻盈,银线串珠,面带笑容。座基两侧,布满各色泥塑娃娃;咧嘴憨笑的、爬卧的、翘脚的,一个个形态逼真,惹人喜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希望生儿养女的男女人,陆陆续续进来焚香叩头,供奉布施,捧回个泥娃娃,盼望来年喜得贵子。


龙王殿内龙王端坐,峨冠博带,须髯飘张。殿堂两壁彩画云浮:天上雷公背生双翼,击鼓雷鸣,电母手持双镜,光闪电掣;地下禾苗葱绿,风雨交加。昔日,每年五月二十五,石拐附近村民头戴柳条帽,挽裤赤脚,领牲摆供,进香诵经,跪拜于殿内殿外,祈求风调雨顺。


马王殿内马王怒目而坐,数条臂膀斜生两侧,三只眼睛睽视四方,形容枯槁,面目狰狞。


关帝庙建筑群具体建筑修缮年代已不可考,据当地老年人讲,距今不下200余年。当年,正殿和龙王殿交界处立有两块大石碑,每块石碑连座5尺余高、4尺余宽、6寸余厚,重580斤。石碑详细记载了寺庙兴建经过,以及募捐布施的商号和善男信女的花名及布施银两数目。至今仍流传,当年庙宇建成后,石碑由于太沉重,难以抬上指定位置,于是聘请一位叫兰柱子的背窑工,从戏场顺石头台阶,一鼓作气把石碑背过去。兰柱子是个“地丁鬼”,五短身材,身高不过5尺,却力大无穷。


上述的关帝庙等庙群,历经文革等运动后,仅存断壁残垣和一间即将倒塌的禅房。


3、格亥图观音庙


格亥图,为蒙古语,意为“有野猪的地方”。格亥图观音庙位于格亥图村南的西山脚下,是仅次于关帝庙的石拐地区第二座大庙。


据传说,建庙年代可能早于石拐大庙群。是当时李家沟各窑主发财后和格亥图村的李家大户共同筹资修建的。


寺庙坐西朝东,庙中有正殿、偏殿和禅房,庙院外还建有一座古戏台。庙宇外表虽略显粗犷,却独具风貌。庙前为一片绿茵田园,一条砂石小径直通山门,彷佛世外桃源。


观音庙供奉观音娘娘,观音坐像左侧塑有吕祖、窑神、马王;右侧塑有关帝及关平、周仓,龙王,其它各路杂色神仙分列两旁。


正殿北面有奶奶殿,正殿偏南,还建有一座五道庙。


山门东南不远处,是古戏台和戏场。古戏台和石拐古戏台规模相仿,但戏台两侧杨柳绿树成荫,戏台前戏场北一片绿色田园,景色别具一格。


格亥图观音庙和古戏台也已不复存在。但是时至今日,村民们仍对观音庙念念不忘,难舍眷恋之情。当地人心目中,大庙的观音菩萨知恩扬善,十分灵验。


据格亥图李狗小老人讲,1938年夏秋之际,日本人执意要砍伐观音庙中的老榆树,虽然经村中士绅胡林先生出面讨情,但无济于事。当鬼子派两个差人攀树砍伐老榆树的时候,老榆树的一股巨枝嘎嚓一声断裂,巨枝还没有落地,一股清水突然从断口喷出,吓得两个砍树的家伙急忙爬下树逃跑,回家后都肚疼的要死,于是拿了供品、香烛,跪在观音圣像前求饶。此后,鬼子也不敢再来砍树。


4.五当沟龙王庙


位于老石拐沟20余里的后五当沟村,藏于马鞍山的山峰沟壑之中。庙虽小巧,但供奉的1米多高的“黑脸龙王”在解放前却名望极高。庙门平日关闭,只有农历五月二十五庙会时才开放。由于这龙王极为灵验,每逢旱年,附近乡村往往都派出村里最强壮的后生,在半夜就争抢着去龙王庙用轿子抬请龙王,乡民簇拥,鼓乐队开道,去陈四窑等有泉水的地方跪求祈水求雨,事毕还要隆重送回庙中,沿途所经过的农家门前,家家户户都要出门敬香、敬黄表跪拜。有一年,石拐大庙祈完雨,在谢神时,高有宝下石头台阶时不慎将“黑脸龙王”塑像摔坏,这下惹了塌天大祸,高有宝被拴在庙门石狮子上跪饿了3天,还唱了3天谢罪大戏。


5、老爷庙


离石拐约10余里,位于海拔2000余米的老爷庙山。因山高路险,风光秀丽,又相邻八方村乡,也很有名。
庙主体为砖木结构,约1丈见方,关老爷独居庙堂,内设砖石香案。相传为福永居姓胡的大户人家与临乡的富户筹资建成。因山高路陡,建筑材料运输困难,是用山羊把砖运到山顶的,每1只山羊1次背驮2块砖。
庙建成后,周边乡村农户、邻近的海流树小召喇嘛、蒙古族群众经常前来膜拜。
庙宇今也无存。


(六)石拐河水磨


解放前,因五当召及其它庙宇位于老香火旺盛,在石拐河水磨滩西,曾有一个制香作坊,装着一盘水磨,水磨的顶盘不转动,足有2千多斤重的水磨顶盘,由巨大的百叶水轮带动,把初步破碎的香柏木和榆树皮,磨制成制香原料,制作粗香、细香和盘龙香。


六、其它:


(一)“西大院”


对于“西大院”这个名称,上了年纪的后山人都比较熟悉,因为“西大院”是监狱的代名词,过去人们把坐监狱叫去了“西大院”。“西大院”这一特定名词来源于日伪统治时期的石拐。


西大院位于老石拐街南口,原来院落很大,可容纳一两千人。院北是一排正房,院当中有一棵百年参天老榆树,树干需三四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树冠遮天盖地,树根旁还建有一座小祠堂。


1937年10月,侵华日军进占包头。随之,日寇垂涎于石拐丰富的煤炭资源,将“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所有煤窑全部霸占,建立了“大青山炭矿株式会社”,遭到当地人民和各路抗日武装的强烈反抗。日寇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保护既得利益,于1940年4月成立了石拐矿警大队。矿警大队队部就设在西大院。矿警队的顾问是日本人平野和福流,大队长是胡德昌,豢养着特务杨世进和高秃骚。鼎盛时期约有500余人,下设5个小队,每个小队配备轻机枪一挺、捷克步枪80余支,穿着日军战斗服。虽然设有大队长,指挥权却掌握在日本军事顾问的手中。这些人战斗力不强,遇上打仗就畏缩不前。不过,面对手如寸铁的劳工,却又凶暴如虎。


原国庆乡党委书记李茂森亲眼所见一位被害者,被绑在大树下,鬼子和伪军警轮番进行拷打,丧心病狂地驱使狼狗不断向被害人狂吠、撕咬,撕咬被害人的鼻子、下体,将下体撕扯得很长,受害人鲜血淋漓,不断惨叫哀嚎,观看的人毛骨悚然,鬼子却哈哈大笑。


修建包石铁路时,日军抓来不少面黄肌瘦的朝鲜劳工,大多圈禁于西大院西南角。当时天气已冷,朝鲜劳工只穿着单衣,只得捡拾那些装过水泥的牛皮纸袋,紧紧地裹在身上御寒。有不堪残害逃跑的,被抓回来后,轻的剁手指、割耳朵,重的直接打死,扔在死人沟,当地的狗天天吃死人,眼红红的都不回家了。因此,老百姓编顺口溜说“矿警队,鬼门关;活着进,死难还”。


矿警队还经常到各乡村骚扰老百姓,乱抓无辜。1940年,乡民李存和西梁王升小在瓷窑沟玩耍,鬼子认为他们是抗日队伍探子,抓回西大院拷打审问后,将2人送往固阳监狱,王升小被装进麻袋用刺刀乱捅乱刺而死。


日寇投降后,矿警队解散。解放后,1953年,西大院改建为石拐小学。


(二)1958年水刮旧石拐


1958年7月25日深夜11点45分左右,石拐地区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紧接着就是连续不绝的沉闷雷鸣。1个多小时后,风向转变,雷声由沉闷变成了惊天动地般炸响,紧接着大豆(即蚕豆)般大小的雨点噼噼啪啪地落了下来,而且越下越大,最终就像瓢泼桶倒。这时,已经听不到雨声了,人们就像置身于汪洋大海。屋子外面一片水海,一切声音都淹没在水中,大暴雨连续下了两个多小时。


凌晨四点多,雨势略减。防洪队员四处出动,不停地高喊:“西沟的洪水下来了!”急促的呼喊声不时被雷声掩盖。被惊醒的人出来后,借着闪电和微亮的天光,看见河槽里翻涌着一座座黑色的小山般的浪头。过了一会儿,天色渐亮,人们看到,草坪、树林全都淹没在汪洋大海般的洪水中。河槽东边石拐木器厂被淹,桌椅板凳、棺材、圆木、方木等全漂在洪水里。旧石拐街东边的房子不见了。从石拐百货公司洪水冲出来的布匹、暖瓶、皮箱、四条腿朝天的办公桌漂满河槽。由于是夜间下大暴雨,山洪暴发,洪峰上时隐时现被淹死的人大部分都是赤条条的。建设几年的旧石拐工字街一下被洪水冲毁大半,木器厂、国营食堂、新华书店、公安局、抗战时日本人修筑的大洋桥、百货公司等全部没有了。


这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旧石拐镇被冲毁大半,28个单位受损,427户居民遭受洪灾,死亡48人,公私财产损失合计人民币789万元。大洪水之后,旧石拐北街的古戏台没有受损,只是经过这场洪水之后,戏台离河槽只有八、九米了。8月7日的第二次洪水,把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冲毁了。


大洪水之后,石拐矿区市镇建设位置由沟底转移到了东梁,即现在的新石拐。


(三)石拐的民居和膳食


解放前,石拐地区的人普遍居住在开挖的黄土窑洞中。石拐当地人的膳食和包头其它地区相比,很有特色,相对比较清淡。膳食以杂粮的各种米为主,包括小米、糜米、黍米为主,另外也吃山药蛋和莜面,吃白面和肉食相对较少,这和石拐处于山区有关系,当地有一句俗语:“山药莜面谷米粥,鼻子一豁抽”;另外石拐人爱吃黄米糕,在夏天吃酸粥,和后山其他地区一样,平日里吃烩菜、烩酸菜。


七、结语


历经百余年的开采,石拐矿区的资源已面临资源衰退——枯竭期,为此,包头市委、市政府和神华集团为恢复石拐煤矿资源开采枯竭区的生态环境,彻底改善石拐棚户区居民居住生活条件,在包头市滨河新区建设了民馨家园小区,项目涉及房屋建设总户数 12459 户,安置搬迁人口39193 人。


来源:今日头条 草原神山
发表于 2021-6-24 06:12:54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有故事的地方
发表于 2022-5-18 08:10:36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这个地方为蒙古语“扎拉”,是“沟壑、山谷”的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3-29 14:21 , Processed in 0.0454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