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44|回复: 9

黄翔|环拥阴山:战国赵北长城在包头境内的独特走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9 18: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640.png


▶环拥阴山:战国赵北长城在包头境内的独特走向

作者|黄翔
单位|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包头市九原博物馆理事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翦伯赞)

640.jpeg

图1:包头市土右旗水涧沟沟口的战国烽燧

1961年夏季,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游历内蒙古自治区,行程一万五千余里,写下了《内蒙访古》的篇章,载于《人民日报》(1961年12月31日)。
文章之中,有着这样的记述:“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这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

此次行程,翦伯赞先生特意踏访了包头境内的赵长城,并称之为“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战国赵北长城 如今,在包头境内的赵长城沿线,立有数十块文物保护碑。

石碑后面刻有文字,为这段“世界文化遗产”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着简介:

《史记•匈奴列传》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该段长城为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0年拓地九原后修筑,东端起点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青山西麓,终点在乌拉特前旗乌兰布拉格沟口。长城多为土筑,少量土石混筑,沿线设烽燧、障城。因赵国先在其南境筑有长城,故称此为赵北长城。包头境内赵长城从土右旗美岱召镇北沿大青山西行,至五当沟转入山中,由石拐区老爷庙山向北至后坝村改西行,沿石拐、青山、昆区、九原区大青山、乌拉山南麓西行进入乌拉特前旗。包头境内全长120余公里。



这些文字,对于“战国赵北长城”的名称,作了诠释。

1、战国,是指那个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2、赵,是指赵国,以及下令修筑这段长城的赵国国君——武灵王赵雍。3、北,是指这段长城位于赵国北疆,是于赵国南疆的“赵肃侯长城”相对应的。

早在公元前333年,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史记•赵世家》)

也就是说:“赵肃侯围困魏国的黄城,没有攻克。随后,修筑了长城。”

这段长城称为“赵南长城”,又称“赵肃侯长城”。

赵南长城,分布于河北省南部的涉县、磁县、临漳、成安、肥乡,沿漳河故道北岸,用漳河和滏河堤防相连,扩筑而成,故学术界又称之为“漳滏长城”。遗憾的是,此段长城早已埋于数米深的地下,地表荡然无存。

相比之下,战国赵北长城则要明显得多,至今犹有多段高达数米。在《内蒙访古》之中,翦伯赞先生也写道:“我们这次访问包头,曾经登临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游览这里的一段长城。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东西纵观,都看不到终极。”

640.png
图2:包头市昆都仑区边墙壕的长城遗迹

二、战国赵北长城在包头境内的走向

《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载有盖山林、陆思贤所写的《阴山南麓的赵长城》。

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赵武灵王时所修的长城,起点‘代’在今河北省西北部的蔚县,西经山西省雁北地区入内蒙古,傍阴山山脉的东段大青山南麓迤逦而西,再西北折至阴山西段的狼山内,至临河县东北的两狼山口(即赵时的高阙)为止。”

可见,战国赵北长城在内蒙古境内,基本是沿着阴山南麓修筑的。这样一来,可以免去在阴山峰巅修筑所需耗费的巨大人力与物力,也便于就地取土夯筑。同时,阴山南麓的平原地区视野开阔,要比群山之中更易瞭望敌情,也易于派兵驰援。

多年以来,包头的文物工作者及文化爱好者数度踏寻战国赵北长城,对其走向的认知,从模糊渐趋清晰。

《包头文物资料(第二辑)》(1991年),载有李虹、姜涛、张海斌所写的《赵秦汉长城寻访录》。

文章之中,对于战国赵北长城的走向有着明确的说明:“包头境内的赵国长城,系自呼和浩特市所属的土默特左旗进入我市土右旗北部,并逶迤傍大青山西行的。这里山势陡险,奇峰耸立,本可作天然屏障,山脚台地因水流失严重,大部分城垣保存情况甚差,时断时续,尚能辨认出遗迹的仅有小狼窝沟、朝阳洞、哈子盖、窑子湾、东湾等地,累计长约不足5公里。”

“我们认为,土默特右旗的水涧沟口,是长城向西‘行走’的中断点,水涧沟沟口以内并无长城遗迹,再往北是古城湾乡老爷庙山峰下,长城继续向西延伸至包头北郊大庙村,自南向北顺大南沟、后坝、取道白泥沟更向西,至后营子乡的边墙壕村南才走出山地,继续傍大青山南坡下蜿蜒西行。”

“穿越后营子乡中部的二相公窑子、兴胜乡北部的西边墙村、王老大窑子;新城乡中部的银匠窑子、边墙壕村、哈业脑包乡北部的卜汗图、哈达门前口子及哈业胡同乡北部的梅力更召等地,最后经西郊达拉盖沟南,出包头进入巴盟境,全长约130公里。”

其中,第二段文字指出,战国赵北长城在水涧沟沟口“中断”。之后,再度发现赵长城遗迹,则是在阴山深处的老爷庙山峰下。

也就是说,战国赵北长城可能从水涧沟附近,不再延续此前蜿蜒于阴山南麓的走向,而是拐入了阴山深处。

此后,随着探查的深入,又有了新的进展。

《内蒙古文物考古(包头专辑)》(2000年),载有张海斌等人所写的《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

其中写道:“过去一直认为赵长城自土右旗水涧沟口转入山中,99年7月,笔者在包头郊区东园乡东园村东发现一段土筑的长城,证明赵长城应是沿大青山南麓向西延伸到东园村附近的五当沟口转入山中的。据当地老乡反映,这段长城(当地称边墙)从村东的白石头沟向西直至村边,约1.5公里长。近年被当地村民建造蔬菜暖棚破坏。我们进入一个暖棚,发现暖棚的北墙正是长城的墙体,已被削齐,露出厚约10厘米的夯层。从一个横截面看,长城宽约5米,现存高1.5米。”

自此,基本形成一个共识:战国赵北长城从五当沟沟口拐入阴山,经过老爷庙山峰之下,再由边墙壕村拐出阴山。

战国赵北长城在包头境内,大多数地段是沿着阴山南麓修筑的,为何偏偏在这段,一反常态,要从五当沟沟口拐入阴山,划出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弧线,将阴山拥入怀中呢?

640.png
图3:包头市石拐区后坝障城

三、九原不可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阴山山脉,东西横亘千余公里。在地理意义上,它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历史意义上,它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征战与交融的最前沿。
赵武灵王锐意变革,通过“胡服骑射”等系列措施,大大增强了军事实力。扫灭心腹之患中山国,又进攻林胡、楼烦,拓地千余里,将赵国北境推进至阴山脚下。

“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赵世家》)

九原,是包头地区载于正史的最早的一座古城。据专家考证,位于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正是战国时期的九原城。

麻池古城,也是大秦帝国的九原郡郡治,还是西汉王朝的五原郡郡治,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抗击匈奴侵扰的前沿重镇。

翦伯赞先生游历内蒙,着重提及了两座古城:呼和浩特市的塔布土拉罕古城与包头市的麻池古城。

他在《内蒙访古》之中写道:“我不想详细介绍这两个古城的发现,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只是一种驻扎军队和屯积军用粮食武器的营垒。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是军队,也有小商人和手工业者;但这些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是依靠军队生活的,只要军队撤退,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

这样的论述,同样适用于战国时期的九原城与大秦帝国的九原郡。

当年,赵武灵王修筑九原城的主要目的,在《史记·赵世家》里讲得很明白,“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赵国处于强敌环伺的境地,尤其是西邻的秦国更是虎视眈眈,两国之间的生死之战终究难免。

如果从赵国腹地向西进攻秦国都城咸阳,必须翻越太行山及吕梁山,山势陡峭,并且关塞重重,显然行不通。如果从云中、九原向南进攻秦国都城,地势相当平缓,利于精锐骑兵的快速进袭,可以打得对方措手不及。粗略一看,这条进攻路线,需要渡过一道黄河、穿越一片沙漠,不过难度并不算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赵武灵王胆量的确够大,竟然决定假冒使者身份,亲自前往秦都咸阳,沿途观察地势,顺便领教一下秦昭王为人处事的风范。

赵武灵王进入了秦国境内,一路慢走细看,逐渐靠近咸阳。既然邻邦使者来访,出于礼仪,秦昭王是要予以接见的。例行的官方会面、例行的官方应酬,秦昭王有些心不在焉,并没有察觉什么异常。等到回宫之后,偶然想起,越琢磨越觉得这位赵国使者状貌魁伟、气宇轩昂,绝非人臣的风度。于是,立即派人前往驿馆,邀请其参加特别宴会。

就在几个月前,秦昭王曾经花言巧语,劝诱楚怀王于武关会盟,趁机勒索土地。遭到拒绝之后,竟将楚怀王掳往秦都咸阳,做了没有自由的“宾客”。
有了前车之鉴,赵武灵王自然相当警觉,未等秦昭王发出盛情邀请,已是快马扬鞭,溜之大吉了。

这段往事,载于《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后世,秦始皇下令修建秦直道,“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蒙恬列传》)

或许,这条从咸阳直抵九原的秦直道,与赵武灵王当年所探测的路线,有着许多的相似。

九原城, 是防御胡人侵扰的重镇,也是南下攻击秦国的重镇,屯聚大量军队与军需,不容出现闪失。

然而,从五当沟沟口西行不远,便是一条险要的孔道。这条孔道,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最窄之处只有1600米。

如果胡人或秦国聚集重兵,突袭夺占这条孔道,将会一举截断九原与赵国其他地区的联系,使其成为一座孤城。倘若九原城失守,赵武灵王的雄图大略,必将遭受沉重打击。


因此,战国赵北长城一路沿着阴山南麓修来,到了五当沟沟口,选择折入阴山深处。正是为了获取更加广阔的战略纵深,纵使阴山与黄河之间的孔道受到威胁,也有余地发动反击。

也正因如此,战国赵北长城沿着五当沟北进阴山,仅有10余公里,便折而向西,再度走出阴山,修筑于南麓。

历史谜题,需要“大胆推测,小心考证”。作为一个本土文化爱好者,我从2017年起,沿着包头境内的战国赵北长城遗址,分段徒步,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如今,恰逢“草原文化与燕赵文化学术研讨会”之际,不揣谫陋,妄提拙见,还望大家多多斧正!
640.png
图4:包头市石拐区边墙壕的赵长城横截面(高近4米)

四、经典路线 清朝中期,因“走西口”而焕发生机的老包头,凭借“水旱码头”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成为“西北商业重镇”。

新中国成立之后,包头地区又借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机遇,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与军工基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曾经蜿蜒于阴山南麓的战国赵北长城屡遭损毁,渐渐难窥真容。

然而,折向阴山深处的那段赵长城,蜿蜒于如今的石拐区,幸运地保存着不少典型部分。

青五路(青山区——五当召)沿线,尚存数段高达三米多的赵长城墙体,有因修路而切开的纵剖面,也有因洪水冲刷而出露的横截面,是研究赵长城建筑特点的难得“标本”。

青五路沿线,依次分布着保存完整的后坝障城,以及保存较好的克尔玛沟障城、边墙壕障城,还有福永居烽燧、克尔玛沟烽燧、边墙壕烽燧等,既有明显遗迹,也有许多陶片等残物。

长城、障城与烽燧,相依共存,完整体现着战国时期的防御体系。

这段战国赵北长城的遗址,绵延约15公里,基本与青五公路同行,易于进行考察与研学。

包头境内的固阳秦长城遗址,历来被长城研究学者视为“范本”,是包头市最早获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头境内的石拐赵长城遗址,也有许多“范本”元素,应该得到相当的重视。

640.png
图5:包头市石拐区的“胡服骑射”广场


发表于 2019-9-9 20:13:38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写的不错,不是亲自探访,绝对写不出这么详细!
发表于 2019-9-9 20:49:32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作者黄翔,
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包头市九原博物馆理事
发表于 2019-9-10 04: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拜倒在楼主的小石榴裙下
发表于 2019-9-10 04:08:30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当时的胡人好像是现在的蒙古族人。
发表于 2019-9-11 10:06:26 爱上包头APP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内蒙古包头
小虫辛苦了!   
发表于 2021-12-2 19: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4-20 18:20 , Processed in 0.05436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