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 发表于 2018-6-13 16:16:41

王书墉:为时代写真

王书墉:为时代写真李亚强

个头较高,身材消瘦,说话语速较快,说起自己喜欢的摄影,王书墉仅用几分钟总结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我在摄影上没有太大成绩,没有拍出大片,也未获过大奖。我的工作和职责就是为包头文化事业发展留点影像资料。”王书墉说,做了一辈子的摄影工作,也爱了一辈子摄影事业,能为后代留下点作品,感觉自己一生没有白忙活。为包头发展留影
1947年出生的王书墉,祖籍河北,出生在内蒙古丰镇县(现丰镇市)。与普通的家庭不同,王书墉的家庭从抗战时期开始就一直开着照相馆,坐落于丰镇县当时最繁华的西平安街,员工大多为他家的亲属。
上高一的时候,王书墉终于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照相机。父亲将一台德国产的照相机修整好和一个简易的三脚架交给他。有了那台相机,他进入了一片新天地,学校的物理周汶老师组织摄影课外活动小组,王书墉自然成为积极分子。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王书墉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插队期间、丰镇县借调期间,拍摄了大量真实可贵的摄影照片。
1971年上半年,全国开始知青返城大招工。当年6月份,王书墉被召至包头第一化工厂。从此在包头工作、生活至今。
1975年6月,包头市文化局、市群众艺术馆在钢城饭店举办文学艺术创作学习班。王书墉经人推荐,带了几张拍摄的相片,取得了参加资格。因为表现突出,王书墉第二年被调到市群艺馆摄影组,由业余摄影爱好者转成为一个职业摄影人。从此,他经常挎两台禄莱相机,骑一辆幸福250摩托车,出现在各大政治文化活动中。
1980年前,包头摄影家协会尚未组建,全市的摄影活动均由群众艺术馆组织开展。王书墉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陆续策划组织了“迎春摄影展”“摄影小品展”等摄影活动。1981年上半年,在昆区文化馆旧址开办了包头第一期摄影培训班,为当年包头各大企业培养了一批摄影骨干。
林中欢歌(1998年摄于额济纳胡杨林)
1981年8月,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中青年摄影座谈会。王书墉凭借摄影作品,有幸成为众多候选人的胜出者,参加了那次摄影盛会。并结识了当时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摄影家,一年之后,他邀请著名摄影家王志平来包讲学,刷新了包头摄影人的理念,打破了过去的摆拍模式的摄影格局。这是包头摄影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行摄之路永不止
王书墉在拍摄常规庆典活动、大型政府活动的同时,将镜头聚焦包头文化艺术,用镜头记录了包头40多年的文化历史变迁,拍摄了大量文化盛事活动及文化艺术名人,如樊六、计子玉、白铭、阎汝勤等。
1985年10月,市文化局、市文联主办了“王书墉摄影作品展”,展出了100多幅纪实摄影作品,在当时的摄影圈及文艺圈引起不小的反响,我市著名画家白铭、阎汝勤,剧作家郭长岐、闫甫等出席了开展仪式,并为展览现场作画题词。决胜瞬间(1996年摄于锡林浩特)
“作为包头市一名公职摄影工作者,本市历年来和摄影有关的大型政治文化活动几乎都有我的身影。参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至60周年的大型成就展览、画集出版等,都是我责无旁贷的工作。”王书墉说,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它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都让人非常惊艳,身为内蒙古土生土长的摄影人,受益于这片沃土,也成长于这片沃土。
从120双镜头相机到单反相机,从标准镜头到变焦镜头,从黑白片到彩色负片以及反转片,相机陪伴着王书墉走过了四十多年。“以前我在市群艺馆,是给年轻人传授照相技术。现在数码时代了,我落后了,还要向年轻人学习摄影技术、后期修图技术,摄影作品就是反应时代变迁,记录社会发展。”王书墉说,最近,他正在准备个人摄影集的出版工作,预计将在年内出版。
作者简介李亚强:甘肃通渭人,《包头晚报》记者。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星星诗刊》《青年作家》《草原》《山东文学》《广西文学》《延河》《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鹿鸣》《当代人》《娘子关》《南腔北调》等刊物,作品入选《2010年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2016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17中国年度散文诗》等,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参加第十七届散文诗笔会。

往格自由摄影 发表于 2018-6-14 21:23:21

喜欢~,下次有这样的好内容,记得分享哦

红红火火的日子 发表于 2022-4-8 08:52:5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书墉:为时代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