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老包头 发表于 2017-12-2 16:20:22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0年的包头,竟然是一座古城!

上个世纪上半叶,日本侵略者为吞并中国,派出情报人员以探险和学者的名义,拍摄大量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其中很多场景已经消失,这对我们了解民 国时期的中国,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为让更多中国人回望祖辈生活过的华夏大地,《图游华夏网》特别制作《老照片中的华夏》系列图记,本篇照片均来自内蒙古包头地区。66回第1张(1930年1月出版),黄河上的皮筏子,以牛或羊的整皮制成皮筏,串并一起,形成大小不一的船筏,在黄河上往来运输。66回第2张(1930年1月出版),中国制作皮筏渡河的历史悠久,《后汉书》便有“缝革囊为船”的文字记载,图中的羊皮筏子,是以整羊皮制成,吹气成囊,绑在阀体上,拆装方便。66回第3张(1930年1月出版),牛皮筏子,以整牛皮制成,几百个并在一起,可以运输大量货物,最高记录可达二、三万斤。主要来往与兰州和包头之间,运输的货物大多为羊毛和骆驼毛。66回第4张(1930年1月出版),顺流行筏,逆流就是将皮筏拆解,再陆路运往上游。66回第5张(1930年1月出版),黄河岸边停靠的船只,人和货物就通过这样的小木船,来往于两岸。66回第6张(1930年1月出版),包头镇内的街巷,阳光下,一群人蹲在墙根晒太阳,两人在路中间编织羊毛麻袋。66回第7张(1930年1月出版),远处的阴山山脉下,一片黄色的沙砾荒原,只见一列骆驼队从远方走来,前方一人面色黝黑,牵着头驼,骆驼们背负着满满的货物。66回第8张(1930年1月出版),包头境内历史悠久,最早战国时期的是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6年筑九原城,秦时为九原郡,汉武帝时改为五原,清朝时的1809年设立包头镇,成为沟通蒙、新疆、甘肃的贸易集散地。66回第9张(1930年1月出版),包头镇的城墙,清同治9年的公元1870年开始修建城池,城墙以土夯成,从高处迤逦而下,如同长龙,远处的地平线,一道白线正是黄河流过。66回第10张(1930年1月出版),包头中央街的露天市场,不同民族的人们汇聚一起,人潮汹涌,互相交易,非常热闹。68回第6张(1930年3月出版),五当召的僧侣宿舍,十多栋当时最多住约一千五百人。68回第7张(1930年3月出版),五当召,五当是蒙语‘柳树’、召为‘寺庙’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兴建的一所藏传佛教寺庙。68回第8张(1930年3月出版),五当召内的念经堂。160回第7张(1937年11月出版),远眺包头古城,下方庙宇为龙王庙,于城内一道城墙相隔,此庙始建于明末,据说晋商走西口时,因这片区域临近水源,所以在此繁衍生息,并兴建此庙,后来各行各业的晋商供奉行业祖师的地方,后世称为晋商之魂。160回第8张(1937年11月出版),城墙空地,两位织工正在用简易纺车纺织羊毛,右侧一人正回头看着镜头。160回第9张(1937年11月出版),包头端黄河岸边的木船停泊处,一眼望去,人船众多。160回第10张(1937年11月出版),蒙古的牛马车,运输着生活生产资料,木头制作的轱辘,在地上滚出了深深的车辙沟。193回第1张(1940年8月出版),包头镇内的风光,大多是平房,黄土筑就的庭院,第一家在赶着毛驴磨东西,第二家正养马喂食。193回第2张(1940年8月出版),包头土城墙,传统的城垛,防卫功能齐全。193回第3张(1940年8月出版),骆驼队中三三两两的骆驼。193回第4张(1940年8月出版),黄河夕照,落日阳光洒在宽阔的河面上,一艘渡船正运着人和货物。193回第5张(1940年8月出版),渡船上的船家正在准备晚餐,简陋的灶盆和用具,见证了他们简单而日常生活。193回第6张(1940年8月出版),包头南海子附近,作为水路码头,此处汇聚了南来北往的人们,片中的女孩正在卖唱,后边的老者拉着琴弦,奔波的驼队马队船队,一干奔波的人们也获得了难得的慰藉。
图文来源:图游华夏网(tuyouhuaxia.com)

安和安宁 发表于 2017-12-2 20:36:16

您是专门研究包头历史的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0年的包头,竟然是一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