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菲 发表于 2021-12-29 09:25:21

吴久冰 |《雏凤清于老凤声》

《雏凤清于老凤声》
   ----兼答谢《老屋》、   
      《冷月亮》读者
文、图/吴久冰

上图 吴久冰2021年新书

         眨眼间,时光已至2021年年底了,回首一年飘摇路,变的是容颜,不变的还是一无所获。杜牧当年说,十年一觉扬州梦,大概也是感慨日子过得好快。不过,人家杜牧还是有所收获,赢得青楼薄倖名。
       自己活在当下的中国,所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有无收获,还得用当下中国的普遍适用标准___功名利禄,而不是凭一己的主观臆想。功名是官家授予的荣誉,利禄则是丰厚的、甚至额外的物质回报。对照自己,这即将过去的一年,功名如年年,与己无关;利禄,不过就是几个打工的铜板,既谈不上丰厚,更不敢高攀额外,如此,说一无所获并非谦词。至于说,民间对一个人有什么褒贬之词,那只于个人有意义,于社会无意义。正如民意一样,仅于“民”个人有关,于官方及社会毫无意义。

      快到年根了,时光不等人,硬着头皮也得盘点一下自己这一年的“收成”,用官话说,也给自己开个总结表彰大会。绞尽脑汁前思后想,聊以自慰的辉煌成绩大概就是,一、出了一本书《散文十二家》(第四辑与人合著),二、又出了一本书《老屋》(散文),三、再出了一本书《冷月亮》(散文、杂文)。我当然知道,这一、二、三只是自以为的辉煌成就、丰功伟绩,对照官家及社会标准,我的所谓年度成绩恰恰是沉痛的教训,当下里,自费出版的书不仅不是功名,可能还是影响他人美梦的杂音;自费出书更不是利禄,还得贴钱。好在,官家、社会眼里的教训、我自己眼里成绩,还是得到了二、三好友的表扬、鼓励,有不少朋友读了我的作文、我的书后,竟毫不吝啬地点了赞,有的朋友认识,有的朋友是初识,有些点赞的朋友甚至于今还不认识。这正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这样功利的社会环境下,素不相识的人肯读你的书甚至还不吝赐教于我,套用一段流行语,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如这次在集宁新世纪中学举办的“吴久冰作品《老屋》、《冷月亮》研讨会”上才结识的两位新朋友樊瑞、马学文,从年龄上讲,他俩可算我的小朋友,但从写作的角度讲,他们也许比我更资深,他们专业学文科,作文就是他们的日常课程,毕业后,或从事记者、编辑职业,或从事语文教学职业。
      樊瑞,生于1991年,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晨报乌兰察布记者站主编。
         马学文,男,应该是一位80后(未来得及细问),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樊瑞与马学文均是先读了《老屋》、《冷月亮》,后来才与我见面认识。我也是在听了、读了他俩对我拙作的书评后,才认识他俩。可以说,我与樊瑞、马学文均是先以文字神交,然后才有截止目前的一面之交。

      我细读了樊瑞、马学文的书评文章,倒不是因为点评我的书才细读,而是,我从他们的文章里读到了新的知识,读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研学态度,也读到了文章背后作者所积淀的系统、专业的文字功夫,特别是读到了作者那颗鲜活的、积极向上的、年轻的心。
      我觉得,樊瑞、马学文的书评会使我的拙作草上添花,我的拙作不过是欶勒川下的风吹草低,他俩的书评如山花烂漫时。
      当然了,我自己清楚,樊瑞、马学文在书评里对《老屋》、《冷月亮》不乏过奖之处,我权当是读者对我的鼓励、鞭策、希冀。
      单从作文的角度讲,我以为樊瑞、马学文的书评比我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精彩。

      我忽然想到了李商隐的那首诗: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从年龄上与我比较,樊瑞、马学文当然是雏凤,从文章的角度讲,无疑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此,真诚地感谢樊瑞、马学文二位小友及其书评。
      借作此文的机会,我也要真诚地感谢各位读者、朋友对吴久冰作文的支持。
      2022年新年快到了,在这里,我真诚地祝福各位朋友新年快乐!

2021.12.29

附一
马学文丨热血难凉赤子心——读吴久冰先生《老屋》及《冷月亮》
(原创 白泉山书院 白泉山书院 2021-12-28 06:18)

       有幸拜读吴久冰先生散文大作《老屋》及《冷月亮》,当真是受益匪浅。佛家讲“机缘”,人与人相处如是,人与书“相交”,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书读来,让人生抠硬啃,痛苦莫名。有些书则如曲径通幽,往往有胜景令人赏心悦目。读吴先生书,似行山野之间,时而涧流淙淙,时而粉蝶翩翩,时而若闷雷在空,时而却寂如寒蛩……流连其间,至如山阴道上,使人目不暇接。
先生书中,每一篇文后都标注了创作时间,察其大略,时间跨度很大,就像一条蜿蜒长河,以其独特的姿态诉说着关于对岁月的记忆,对人生的思考。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阅读斯文,想见先生之为人,应是谦谦君子、温文尔雅吧!今日机缘正巧,得仰先生尊颜,可真是应了那句“文如其人”的千古至理。只不过像他的文字那样谦和温雅之外,先生亦不乏洒脱诙谐的可爱。但当得知先生曾官至副厅(原锡林郭勒盟副盟长)而突然引退,我还是吃了不小的一惊。
先生引退那年,四十余岁。四十余岁,苏轼正在密州任上,精神抖擞高呼“西北望,射天狼”;四十余岁,王安石正在雄心勃勃,为国家擘画着变法大计;四十余岁,范仲淹虽宦海奔波,仍不忘忧乐关天下;四十余岁,欧阳修虽仕途失意,却也写下了《醉翁亭记》以志其与民同乐之愿。而作为知识分子的吴先生,四十余岁,仕途大好,正当有所作为之际,却突然宣布辞职,多少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先生解释说,他不适合当官,也兼身体不适,能以文寄心,便于愿已足。这让人想到了陶渊明,陶渊明也是四十余岁,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归耕田园,成为后世美谈。然而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的是,渊明先生之归隐是在一种“当时名士少有全者”的恐怖气氛中完成的,所以他的归隐又何尝不是一种“政治避难”呢!这和吴先生自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以为吴先生之辞官,是真正的从己、从心。
文海驰心的吴先生,在他的《老屋》里写了很多对过往人事的回忆,在《冷月亮》里则更侧重对自我心路的梳理及对日常琐碎的深度反思。一篇篇读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段段或温暖或悲伤的故事,像电影的镜头一样,一幕幕、一帧帧,显示着其独有的色彩和温情。有着传奇身世的三大爷、魂牵梦绕的老屋、走亲访友的热闹、频遭不幸却依旧坚强奋斗的三后生、喝茶的各种讲究、杀猪做豆腐榨油的鲜活画面……这些画面构成了时间长河里最生动的注脚。吴先生把一个跨度极大的时空,以这样的片段拼凑起来,成为一个可以透视和观照历史的时间线索,这一点很了不起。
更了不起的是,吴先生在《老屋》的序言里一再说自己的文章是“小咸菜”,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比之于满汉全席,小咸菜或许更令人回味呢!先生以其一贯的谦逊在《冷月亮》的序言里,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闲人”。这让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内在状态闲散的人”,胡风说,“唯有这种人,才没有任何物役的痕迹,才没有任何精神奴役的创伤。”
生虽万般辛苦,但一定要使心中长存月海清风。贾平凹说,“人的一生,得也罢,失也罢,苦也罢,乐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吴先生和他的《老屋》、《冷月亮》,盖此之谓也!
2021.12.25

附二
樊瑞丨愧谈读书——读吴久冰老师《老屋》有感
(原创 白泉山书院 白泉山书院 2021-12-25 06:18)

      一口气拜读了吴久冰老师《老屋》一书的前半部分“人来人往”几个篇章后,被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人物所带入,所感叹,当再翻回来欣赏吴老师为《老屋》写的自序时,深深地被吴老师的那份在文学方面的自谦态度所感动,字里行间满是谦卑之语。
这让我思考,吴老师的作品这样好,影响这么大,为何却还处处尽显谦卑之意?
不禁想到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读为励志名句。其实庄子的意思完全相反,庄子想说的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会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知识是无限的,在求知的过程中,必须对无限的知识保持足够的谦卑。
想到这里,不得不钦佩于吴老师谦谦之语中所透出的对知识、对文学至高的敬意。
《老屋》一书中,吴久冰老师用细腻而洒脱的笔触再现着过往平凡而温馨的人和事儿,反映着意趣盎然的世态人情。
我为“三大爷”身居乡野,却能潜心研究神学、哲学且精通多国语言而深感震撼;我为吴老师笔下早已模糊却梦中触手可及的老屋所感喟落泪;我更被故乡散忆中的“杀猪”、“做豆腐”、“榨油”的入眼情景所深深吸引……
或人或事,每读《老屋》一个篇章,就有一部鲜活的影片真切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欲罢不能,醉心其中。一如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道:“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
手捧《老屋》,享受着温情故事的同时,内心一直在反思自己。
又到岁末。回头看看,吴老师的《老屋》是我今年真正意义上阅读的第二本书,想想实在可悲,作为教人读书之人,却鲜有书读。虽每年写字十万有余,却是为了碎银几两以糊口,功利之物实在与读书与文学无关。
从大学毕业以后,读的书是越来越少。而挂在嘴边的那些堂而皇之的借口也是可笑,忙着成家立业,忙着养家糊口,忙工作、忙事业……反正是没时间读书,没精力读书。论忙工作,我远远没有冀校长忙。而他的工作案头、宿舍床边,从来没缺过书籍。论忙事业,我更远远没有魏校长忙,而他总能见缝插针,博览群书,总还能写下读书笔记来影响更多的读书人。
而作为他二人的学生、弟子,本应在恩师的引导和影响之下读更多的书。孔门七十二贤,不乏博学多能者、高官厚禄者,但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却是单纯的颜回,孔子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前几日,一位老家的长辈给父亲打电话,误打入我的手机里。寒暄间,那位长辈电话里回忆:“小时候你妈妈带着你串门儿,谁家要是炕头放张报纸,扔本儿闲书,你抱着能看个没完。”电话这头,回想幼时虽家贫,却嗜学,因得遍观群书的自己,再看如今腹中空空,早已羞红了脸,愧意中结束了与这位长辈的通话。
吾爱吾师,吾更爱读书。撰写《变形记》的那位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今天,吴久冰老师的《老屋》和《冷月亮》就是凿开我内心的那把利斧,让我认真读书,认真感受这世间的人、事、情、物……
写于回集参加文学座谈会前夜
2021.12.24


高丰 发表于 2021-12-29 09:39:04


漫天飞舞的沙 发表于 2021-12-29 10:40:29

为吴先生点赞!!!!!!

px6688 发表于 2021-12-29 10:48:57

赞……………………………………

老戈 发表于 2021-12-29 11:26:02

好…………

茉莉清茶 发表于 2021-12-29 11:37:38

点赞赞赞赞

春艳 发表于 2021-12-29 11:54:52

66666666666666666666

春芳华芳 发表于 2021-12-29 12:02:21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爱家 发表于 2021-12-29 12:49:36

人家杜牧还是有所收获,赢得青楼薄倖名。

老乡 发表于 2021-12-29 13:18:14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吴久冰 |《雏凤清于老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