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带你游包头 发表于 2019-7-8 18:55:15

【古墙、古城、古道】古道篇:行走五当沟沟谷古道

  从 110 国道沙尔沁口北上即进入了大青山五当沟沟谷。2015 年我对这条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三次顺沟行走,直达北出口固阳县下湿壕镇下城湾古城。

  五当沟水北自明安川流入大青山,主要流经石拐区,南至东河区沙尔沁镇注入黄河,全长近 90 公里,流域面积近 1000 平方公里。“五当”系蒙古语,一说意为“柳树”,又说叫作“布腾图”“布当图”,有“云雾”之意。

  五当沟古道,一条有故事的古道,一条留有众多历史之谜的古道,一条值得探究的古道,也是一条景色宜人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

  近年,考古专家在沟谷调查发现了建于汉代的烽燧城障遗址群,包括烽燧 6 座、障城 3 座、当路塞墙体 2 段、遗址 1 处。还在沟谷的台地上发现了 10 多处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和战国时期的生活遗址。我在五当沟南段行走,发现了两处汉代遗址,还捡拾到一颗如核桃大的古人把玩过的玉石,可惜在爬山中丢失了。   

探访石门古道
       五当沟中,大约以石拐区古城塔村为界,向南山势较为险峻,向北则进入较为低缓的山地丘陵区。古城塔村坐落在五当沟中段北岸一片高台地上,据村中老人介绍,这里原来有一座古城,村庄因此而得名,但今天古城已了无痕迹。这个古城处于五当沟大拐弯处,利于掌控整个五当沟,在古代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障。

  古城塔村南山上为高耸的山崖,在山崖当中有人工开凿的一道底宽米的石门。对于石门的开凿,石拐区有好几个版本的传说故事,有些故事有了传奇色彩。但我认为其中比较可信的有两个。

  一是石拐格亥图沟米姓大户人家,由于闺女嫁到前山的鄂尔格逊村,回娘家路途遥远,且五当沟经常山洪暴发,老米一气之下,出动全家长工从悬崖上开凿了一个石门,修了一条近道。

  二是石门的开凿还可能与五当召有关,是五当召修建和运送物资的一条便捷之道,虽然仅能人畜通行,但却是一条重要的翻山通道,当地老乡称驼道。

  我和海斌、云晖、建新等在附近反复行走,想寻找到一些远古时期开凿的佐证,一无所获。但从这些故事和传说中,我们可以判断石门的开凿历史距今约为 200 年的时间,从开凿的痕迹判断也不会太久远。

  从古城塔村继续向北经石拐矿区老城区、大磁沟、羊场沟以及通往五当召的公路,到达五当沟北口固阳下湿壕镇。一座汉代古城下城湾古城据守在五当沟北出口。

  对于这条沟谷,近年自治区和包头市的考古专家倾注了心血和汗水,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组长张文平对这条沟进行了多年的实地踏访认为,         五当沟是《水经注》记载的“石门水”,这条古道就是著名的“石门古道”,其中,位于古城塔村之中的已消失古城,应是汉代的石门塞的中心所在—— 石门障。不知我发现的遗址是否调查组也同样发现了。很想当面请教他们。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认为,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队结合《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的研究,发现了五当沟的石门遗址及多处汉代古边塞遗址,是中国汉代西北地理考古的重要新成果,为解决长期被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界所关注的阴山石门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考古与历史学研究证据。

  若此论成立,我感觉包头的许多历史地理的定位将重新洗牌了。《水经注》对今阴山以南、黄河以北的汉代五原郡属县治城的描述,有许多前后颠倒混乱之处,实难与今天在这一区域内发现的汉代古城相对应。但《水经注》提供的这一区域内存在的汉代县城的线索又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没有《水经注》的这些记载,我们根本无从着手考证。

  而这些古城又是考证古道的重要佐证。但无论从哪一条古道进行推断,都会得出古籍记载和现实历史地理相矛盾的结论,都会难以自圆其说。

  对于五当沟古道是石门古道的结论考证,我盼望有更有力的证据予以证明,但我感觉如果五当沟是石门古道,那么有两点就值得商榷了:一是与《水经注》中记述的“光禄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不相符,怀朔镇在五当沟口的西北方向。二是石门开凿的时间,没有证据证明是汉代或更早,根据实地观察和民间传说应该在近代,那里不会出现“石门障”一说。三是如果这条沟是石门古道,那么《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呼和城,又西北得宿虏城”的系列城则无从考证了。

  面对《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混乱记载,和《包头市地形图》现实的不相吻合,我常常无奈叹息,但想想也很有意思,这也许就是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高嘉淇 发表于 2022-1-1 17:43:24

666

高丰 发表于 2022-2-1 09:43:0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墙、古城、古道】古道篇:行走五当沟沟谷古道